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雖然尚存在許多問題,但進步和成效也有目共睹,如打破傳統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的又一重要體現。報告從加快解決燃煤污染、全面推進污染源治理、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這五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改善空氣質量、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總體方略,也凸顯了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
在近年來的生態環境治理實踐中,我國形成了以下共識。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科學施策,這是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首先,要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意識。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其特殊的、復雜的歷史成因,對其要有充分的認識,妄圖短期獲得“畢其功于一役”的根治,或消極忍受、聽之任之、“掩耳盜鈴”皆不可取;其次,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秉持科學決策的原則,避免主觀盲目行事,造成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既要考慮到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又要考慮到生態環境治理效果的有效性、持久性;最后,要科學研究和評估生態環境治理諸要素,統籌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地處理諸多矛盾。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不斷取得成效。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標本兼治,這是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要求我們既要“治標”又要“治本”。“治標”體現在我們要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減少、PM2.5等顆粒物濃度明顯下降這一目標出發,從量變開始,形成良性循環,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現狀,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迫切愿望。“治標”在一定時期會有成效,但要真正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還必須“治本”,即要找到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本質源頭,并進行綜合治理。如此,生態環境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現今各種污染物的產生都有其深層次的復雜根源。既有技術水平不足、原材料利用不充分的原因,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粗放式生產方式的原因,還有經濟主體法律意識淡薄、對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保護紅線認識不足的原因。此外,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要從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入手,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增強市場主體的生態環境法律意識,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之路。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鐵腕治理,這是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保障。生態環境治理,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福祉,事關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我們要像保護眼睛那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那樣對待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境治理,要“嚴”字當頭。政府、企業、家庭及個人都不能松懈,不能觸犯生態保護紅線。政府作為主要管理者,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責任、底線,并以條文形式落實下來。督查問責和環境執法要落到實處,并協調好環境治理技術、企業約束機制和社會經濟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市場主體,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自身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轉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積極主動地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家庭及個人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要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生活方式理念,改變傳統的農業及手工業生產習俗,積極使用新能源,倡導綠色出行。
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只有多方通力協作,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才能構筑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生命共同體。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