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這一成績來自不易,是黨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凝聚著千千萬萬黨員干部群眾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關于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問題仍不時暴露,如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以《脫貧攻堅不能搞花拳繡腿》為題報道了脫貧攻堅領域存在的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填報材料、制定政策脫離實際等典型形式主義問題,這些問題不光達不到制定脫貧攻堅戰略的初衷,更會傷害群眾感情,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要實現“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總體目標,必須突破扶貧工作“形式主義”的怪圈。
要真抓實干,不要“紙上談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扶貧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比數字更有發言權。廣大黨員干部要用真心,干真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開展扶貧工作;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要根據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量身定制產業扶貧項目,提升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要避免“花架子”,多用“真功夫”,精準發力,做好“里子工程”。
要注重實效,不要“急功近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脫貧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夠把扶貧當作短期工作來完成,必須結合實際,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如果對實際情況不管不顧,明明是需要五年才能脫貧的壓縮成兩三年,那就是“趕鴨子上架”,揠苗助長,在這過程中,勢必出現做“紙上文章”,搞“數字脫貧”的弄虛作假現象。面對貧困,心當然要熱,增強緊迫感,種好“責任田”,但頭腦要冷,注重實效性,正視貧困現實,尊重扶貧規律,科學精準施策,切忌盲目定指標、下任務,更不能單純為“搶進度”而不顧質量,急功近利,甚至搞紙上脫貧。
要整合力量,不要“人來人往”。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各級政府卯足了勁加油干,一塊塊硬骨頭正在啃下來。各級為了掌握工作進展情況,頻繁開展各類考核評比,耗費了基層干部大量精力,干擾了基層脫貧攻堅工作。有媒體報道:“中部某村,最近這幾個月,每天都至少有兩次驗收,省、市、縣、鄉,各級督導組的標準和說法也不夠統一”,導致基層干部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扶貧需要考核,但考核也要有一個限度,不能因為考核讓扶貧工作走了樣,成了假扶貧,讓黨中央的好政策在落實時因為地方政府做虛功寒了百姓的心。
要動真碰硬,不要“你好我好”。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要建立健全監督問責機制,采用明察暗訪等方法,結合媒體、社會等監督力量,及時發現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等問題,對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和違紀違規動扶貧“奶酪”的,要嚴懲不貸。要科學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杜絕繁文縟節,一竿子插到底,注重從鄉語口碑中考察識別干部,及時提拔優秀的、懲戒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階段,更加需要把求真務實的導向立起來,把真抓實干的規矩嚴起來,把頂風違紀的問題查出來,才能確保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