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實施過程中,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和培育貧困人口的內生脫貧動力。
一是要廣泛宣傳脫貧政策,激發脫貧熱情。大力宣傳《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宣傳各地各部門出臺并實施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專項規劃,宣傳國家對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體的資金、項目、舉措的傾斜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堅定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掌握貧困戶的貧困心理,了解其脫貧思維,樹立脫貧光榮、扶貧光榮的良好風尚,抓好貧困鄉村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抵制陳規陋習,積極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變落后風俗習慣。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激發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奮發脫貧的熱情。推廣運用參與式扶貧等方法,增強貧困群眾對幫扶項目的擁有感、效益的獲得感,不斷激發和培育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二是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脫貧典型。深度貧困地區人才外流嚴重,優秀基層干部很少。要注重創新村干部培養選拔機制,打破城鄉、地域和行業界限,從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黨員等人群中選拔優秀人才擔任貧困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積極選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任職,深入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活動,強化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服務功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育致富帶頭人,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和金融扶持,鼓勵農民創業,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扶貧干部專題培訓,加強對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提升貧困人口的脫貧能力。
三是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作用,促進本土文化與市場經濟有效銜接。農村有一套既定的行動規則、風俗、認知和行為習慣,貧困村民在社區之中長期生存、發展出來的本土知識和經驗是抗擊各種社會風險的重要保障。實施精準扶貧,要重視貧困區域的地方性發展特征,要注意把深度貧困地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更好地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相互銜接、相互結合。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肯定并拓寬貧困群體獨特的發展知識和經驗,引導貧困群體自主地利用和建設社區,把外部先進的發展理念和貧困群體自身的本土智慧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平臺,培育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激活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四是要發展多層次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落實好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出臺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三區三州”為重點,以補齊教育短板為突破口,以解決瓶頸制約為方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取超常規舉措,推動教育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進一步向“三區三州”傾斜,切實打好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戰。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在深度貧困地區和村莊建立學前教育和實施兒童營養計劃、志愿支教計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資助政策,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個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優化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是要充分激活社區內部力量,營造互助共濟的扶貧氛圍。各級政府要注意通過引導組建扶貧互助組織,采取鄉村互助、團結發展的方法,激發社區內在活力及向心力,形成新的擺脫貧困的合力。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組織化結合起來,把村級自我發展能力和貧困戶的參與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提高結合起來,培育貧困社區、貧困群體獨立走向市場的能力,規避因扶貧項目撤出或者市場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帶來的各種風險。
(作者系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綠汁鎮棚苴村大學生村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