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許多電商打出了“春節不打烊”的新招牌。年三十在網上訂購的冰箱,大年初一就快遞到了家門口。不過,因為廚房門太小,送貨小哥不得不先拆門,把冰箱搬進去,然后再把門安好,頗費了一番周折。
大過年的讓人家忙前忙后,筆者心里很是過意不去。送貨小哥倒是不急不躁,始終樂呵呵地。寒暄中得知,小伙子老家在東北農村,跟媳婦一起在北京打工好幾年了。今年春節,公司排班送貨不歇業,他就把父母和孩子從老家接過來一起過年。小伙子說,這是他們全家人在北京過的第一個年,感覺很新鮮、也很踏實。他最大的期盼就是早日在城里安家,讓孩子進城讀書,把老人接到身邊養老。
眼下,我國農民工數量達2.7億多人,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然而,很多農民工都像這位東北小伙一樣,還過著候鳥般遷徙的日子——他們早已離開農村老家,但那里仍有老人、孩子和太多牽掛;他們在城里打拼、生活多年,可熟悉的街巷中卻沒有自己的家。這種一顆心分兩頭的滋味確實不好受。
很多農民工在城里有穩定的工作,卻為何一直落不下腳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辦不了城鎮戶口。戶籍在農村,人在城市,孩子的入學、升學,大人的醫療、養老都面臨很多現實難題。這本薄薄的戶籍冊,將農村與城鎮分隔開來,讓許多人進城務工多年卻仍無法擺脫“農民”身份。去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較低,“農民”變市民進展緩慢,造成我國雖然城鎮化速度不低、但質量卻不高。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鎮規模和人口的擴張,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是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下、有尊嚴”。說到底,就是推動具備條件的農民在城市落戶,并享受與城里人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就業培訓等。這既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戶籍制度,也需要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消除農民工進城落戶的制度性障礙和差別化待遇。
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圍繞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要求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積分制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
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給推進新型城鎮化定了調調,也給廣大農民工吃了一顆“定心丸”。特別是,“舉家進城落戶”的政策目標,意味著“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境遇將得到根本性改變,意味著城鎮化過程中億萬勞動者個體的生存與發展質量,將獲得進一步重視與提升。其意義和影響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層面。
讓農民工“舉家進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幫助他們把衣食住行安排好,邁出落戶的第一步,政府和有關部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鼓勵農民在中小城市就近購房,銀行按揭能不能再優惠些?買不起房子的農民工租房居住,政府能不能多提供一些公共租賃住房,或發放租賃補貼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
幫助農民工“舉家進城”,還要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不少農民工擔心,如果舉家進城落戶,原來的土地和山林承包經營權怎么辦,宅基地會不會被收回去?村集體的收益分紅還有沒有自家的份?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打消疑慮,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小家幸福、“大家”夢圓。愿那萬家燈火,能溫暖更多人的心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19日1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