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中央、省委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就做好“三農”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出臺新政策,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一些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重點工作、重點任務把握不準,對重要政策吃得不透,影響了“三農”工作的成效,也影響到城鎮化進程與農民增收脫貧步伐。4月10日晚,我市專門召開全市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報告會,市委書記何雄為大家作了專題報告,就“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什么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進行了深入闡述。本報自今日起將對該報告進行解讀,期望對進一步做好我市“三農”工作有所幫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
追尋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我國上一輪改革就是從農村起步的,經過農村改革發展,全國人民實現了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三農”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支撐,農民仍然是全社會的基礎階層,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的概念。就它們相互間的關系來說,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農村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因為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亟待改善,由此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商品生產、銷售、配送等方面的需求很大,為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支持。而數量龐大的農民為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日益增多,滿足了工業、服務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可以說,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但廣大農村與城市的發展極不相稱,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逐步拉大,資源要素長期處于從農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態。僅就收入來說,農民的收入水平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據統計,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相差19773元,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多了將近2倍;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相差14723元,城市居民是農村居民的2.35倍;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0元,相差15138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的2.5倍。如果縱容這種現象蔓延下去,城鄉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城市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更加重視農村發展、支持農村發展,暢通市場資源反哺農村的渠道,促進城鄉之間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從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
與此同時,以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中為特征的城市化也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阻擋的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市民化是必然趨勢,今天的農民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市民。由此可見,“三農”問題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面對新情況、新形勢、新任務,市委、市政府決定,必須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不斷提高重視程度,加大推進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 牢抓住、緊緊抓好,不斷夯實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助推全市經濟實現趕超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濮陽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