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闡述了“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的深刻道理、彰顯了“玉在山而草木潤”的人才價值、強調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重要意義。可以說,脫貧攻堅作為促發展、惠民生的頭等大事,理應享受人才帶來的巨大福利,為小康夢的新征程凝聚智慧的力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聚焦人才發掘、培養、應用等環節,巧妙地發揮獨家優勢。在明確個人定位的基礎上,放大閃光點,做到選擇標準上求同、適用方向上求異。擺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術有專攻的方向,打造適應基層發展的“三類人才”隊伍。以人才之力,換脫貧之利,是人盡其才促扶貧的上上策。
培養適用型人才,助力精準識別。基層干部是一線陣地的百科全書,更是精準識別的最佳人才。他們不僅熟知發展現狀、深知百姓所求,還對整體性貧困因素、脫貧方向了若指掌。培養基層適用型人才,做好精準識別工作,是大勢所趨。一方面,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抓手。通過學習提高基層干部的黨性修養,營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干事環境,為真識貧、識真貧提供源源不斷的政治動力。另一方面,加大技能培訓,煉就火眼金睛。少數群眾固執地認為當貧困戶有甜頭嘗,哭窮喊窮也要為自己扣上一頂與身份不符的貧困帽。如若調查松懈、把關不嚴,手動降低貧困準入門檻,錯誤地將假貧困戶放行,容易造成貧困戶的激增,加大扶貧的難度。所以,深入群眾中去,當好識貧偵察兵,是基層干部的最高使命。
引進技術型人才,助力精準幫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基層發展局限多、思路少,按部就班是最保險的出路,卻難以推動發展節節高。引進技術型人才,激活創新一池春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勁動力。換而言之,部分授漁過程呆板單一、缺乏活力,對經驗化、樣板化模式依賴過重,導致幫扶不切實際,貧困戶出力不討好。這時候就凸顯了人才強村的重要性。對于有體力、懂變通的貧困戶,根據地區實際,定制產業脫貧計劃。以一戶帶一戶、一村帶一村的方式,促進產業效益的提高。有效地清除“想致富、缺門路”的障礙,達到產業活村的效果。同時,發揮“互聯網+”效應,激活電商平臺新能量,指引貧困戶通過網絡銷售產品、打造品牌,實現種植、銷售雙推進。
使用管理型人才,助力精準管理。扶貧信息、資金多且雜,管理不當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就要求管理人才要具備“耐得住清貧、擋得住誘惑”的作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為脫貧攻堅站好最后一班崗。首先,建立扶貧管理系統。理清貧困底數、弄清致貧因素,及時完善貧困戶的電子檔案,破解信息掌握不準確的難題。對不同類別的貧困戶實行分類錄入,不斷提煉幫扶做法,為脫貧硬戰積累經驗。同時,建立交流平臺,加大和貧困戶的日常溝通。通過望貧困現狀、聞致貧原因、問群眾所求,獲取一手資料,制定立足當前、眼觀長遠的管理方案,切實織密制度的籠子。其次,規范資金管理。明確資金使用范圍,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實行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確保資金使用透明化,防止“蒼蠅”見利而來,擾亂了脫貧攻堅的步伐。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要想按時按質完成任務,還需破除人才體制障礙、厚植人才優勢,聚“三類人才”而用之。依托人才之智,暢通輸血渠道、激活造血功能,喚醒脫貧之志,走穩“人才強村”到“人才強國”的每一步。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官廳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