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從沿海地區返回內陸老家創業
“農村勞動力的洪流已變成涓涓細流,并可能完全干涸”
在一個周日的下午,深圳富士康觀瀾工廠周圍龐大的社區靜得出奇。正常情況下,在這樣的休息日,工人們會三五成群,去商店買竹席、電風扇、人字拖和洗發水等物品。
很多曾經在深圳及其他工廠密集城鎮打工的農民工已經返回老家,再也不肯出來。距離深圳超過670公里、人口968人的貴州小村炳花村,就這樣迎來了返鄉村民。
莫旺清(音)18歲那年離開炳花村,去沿海的工廠打工。他在很多工廠做過,比如電子元件廠、墻板廠。現年36歲的他在一年前回到了老家。沿海工廠的工作崗位正在消失,他感覺家鄉的機會快要來了。中國內陸大開發的熱潮給貴州帶來了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幫助刺激了當地的經濟增長。在廣西打工時,莫旺清曾看到工廠附近的當地人經營養魚場。他說,“我覺得自己也能開一個,貴州這邊的水要清得多、水質好得很,很適合養魚。”現在他的養魚場已經開辦了起來,并計劃在炳花村開一家餐廳,供應自己養的魚。他期待游客們能涌向這個被崇山激流環繞的邊遠鄉村。
“以前,我們只能依靠種植水稻、玉米和辣椒以及外出打工年輕人的匯款度日。”一個名為莫博春(音)的村官在當地的黨員服務中心表示。服務中心的墻壁上方懸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巨幅畫像,下方則是習近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畫像。他說,“現在出去打工的人正帶著像使用電腦這樣的新技能回到家鄉”。
貴州省南部一個在建的度假村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農民工數量去年微增0.4%,總計達到1.69億人。北京咨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師湯姆·米勒(Tom Miller)預計,2016年這一總數可能有所下降,許多農民工直接去了家鄉附近的城鎮工作生活。“農村勞動力的洪流已經變成涓涓細流,并可能完全干涸。”米勒表示。國家統計局沒有追蹤返鄉農民工的情況,但貴州省做了統計:去年120萬人返回該省,高于2011年52萬的返鄉規模。
在“雁歸興貴”新政的扶持下,貴州省政府正為回鄉農民工提供免費的創業培訓,為他們創辦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和低息貸款。旅游業是政策優先幫扶的領域。旅游網站“篝火”的董事長孫哲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村長期依賴于制造加工業,現在我們認為應該通過服務業和旅游業振興中國農村經濟。”篝火旨在幫助都市人體驗貴州的傳統鄉村生活。
“做農民工很辛苦,賺的錢不多,家人也不在身邊。”施文建(音)說。他曾在浙江省的一家布料印染廠工作,兩年前返回貴州,與妻子和5歲的兒子、7歲的女兒重聚。現在,他在黔臘坊生態農業體驗休閑園養殖散養雞。這個生態農業園是貴州省羅甸縣的一個有機農場和旅游度假項目,距離他父母的家只有70公里。“我的父母年紀都太大了,所以我回來照顧他們,現在我隨時都能去看看老人。”他說。
全國上下都日益意識到農民工的社會成本問題。“我是在沒有父母關愛的環境下長大的,那種感覺太孤獨了。”23歲的潘國芬(音)說。小潘的父母當年在廣東惠州一家工廠打工,她是奶奶帶大的,然后去了公立寄宿學校。現在她在黔臘坊工作,負責處理有機蔬菜、水果和肉類的網上訂單。“我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留守兒童,”她說,“不管他們在哪里上學,我都會在附近找工作。”
中國社科院4月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目前農村有半數人口不想搬去城市,理由包括他們年齡漸長、需要照顧父母和孩子、不適應城市生活等。計劃進城的人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他們打算日后回鄉。“我準備多存錢,幾年后回家自己做生意,開家服裝店什么的。”25歲的張馳(音)說。他家在西安郊區,目前在東莞一家玩具廠工作。“在我小時候,這里確實比老家發達多了,但現在不同了,農村生活也很好。”
中國國務院已發布相關指導文件,鼓勵農民工、大學生和退伍軍人回鄉創業。相關政策措施包括簡化公司注冊手續、降低所得稅和營業稅,并為回鄉人員的企業設立特殊投資區。
在這個龐大的人口流動逆轉過程中,并非一切都能順利無阻。在城市生活多年后,回鄉人員不具備在家鄉成功創業所需的社會關系網絡。30歲的農民楊猛(音)來自四川宜賓,目前在深圳打工。他說:“我已經很窮了,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想在農村創業,一旦失敗就會更窮。農村只能容納我們中的部分人,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回家并找到工作的。”
(翻譯:永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商業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