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全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危機和問題,都與金融有密切關系。金融的不穩定性常常引發普遍性的經濟動蕩、增長停滯,而金融對弱勢群體的天然排斥,對收入差距擴大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經濟動蕩和差距擴大化,往往又是社會動蕩的導火索。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必須把金融的穩定性和普惠性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加以考慮。據此,普惠金融引起高層關注,2016年首次列入國家戰略規劃。9月4日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普惠金融成為大熱議題,《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以及《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等3個關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提交峰會討論,普惠金融上升為全球發展戰略。
“普惠金融體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在2005年聯合國“國際小額信貸年”被提出并得到推廣。《規劃》明確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開戶、存款、電子支付、社會福利便捷支付、貸款、購買保險以及信息獲得。它不僅指為那些弱勢群體提供曾經無法獲得的金融服務,也包括為一般人群提供更為廣泛、便捷和廉價的金融服務;不僅指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的廣度,也包括延伸高質量金融服務的深度。尤其強調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以及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中提供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是從金融角度提升社會福利、增強社會保障、扶貧和保護弱勢群體,有利于向普羅大眾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務,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普惠金融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削減貧困、保障權利、實現平等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升“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領域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是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增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金融服務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普惠金融方面的有關政策
2016年,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隨后,農總行、湖南省人民銀行和銀監局也出臺了貫徹落實《規劃》的政策要求。
(一)明確總體思路、目標和模式。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在借鑒國際經驗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完善基礎金融服務與改進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相結合三個指導思想的指引下,以“健全機制、持續發展,機會平等、惠及民生,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防范風險、推進創新”等為原則,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
總體目標是: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主要模式是:立足于商業可持續原則,確保普惠金融持續發展,尊重市場規律,使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加大對特殊領域和群體的信貸投入。
加大產業政策、財政激勵等政策支持,推動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對小微企業信貸投入的倍增效應。加大涉農領域信貸投放,圍繞新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資金流、產品流、信息流”的特點,加大對不同環節的信貸支持。加大武陵山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其他貧困縣(市)的金融扶貧力度,圍繞各地特色產業、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進“造血”式扶貧模式。及時了解大學生、青年致富帶頭人、婦女、進城務工人員、返鄉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創業的金融需求情況,積極支持其就業創業。
(三)強化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開展金融基礎服務“村村通”工程,以助農取款服務站(點)為依托,疊加金融知識宣傳、零鈔兌換、反假識別等金融服務功能;全面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建設運行農村支付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實現基礎金融服務的廣覆蓋支持金融機構與云計算技術提供商合作開展金融公共云服務,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金融產品;支持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提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金融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求。
(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建立上下聯動的金融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機制,積極開發支持中小微企業科技孵化、技術研發、產品升級和戰略轉型的金融產品。創新符合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需要的金融產品,推出適應扶貧開發多元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貧困農戶信用貸款投放力度。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信用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合作,創新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各地在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把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納入抵押品登記范圍;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推動銀證、銀保、銀擔等不同業態之間的合作,創新發展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金融業務和產品。
(五)強化普惠金融體系構建和發展環境打造。
完善和發揮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業態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合理規劃金融服務網點布局,鼓勵發展社區銀行,支持其他涉農金融機構(組織)發展,積極協調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主體;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形成系統性的法律框架;協調完善小微貸款、涉農貸款、扶貧貸款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和金融安全區建設,積極做好金融消費知識與金融維權知識宣傳教育基礎工作,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二、農行湖南分行普惠金融進展、模式及啟示
(一)總體進展。
近幾年,湖南農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銀監局、人行長沙中支的大力支持下,強力推進普惠金融服務。一是將普惠金融作為湖南農行履行服務“三農”社會責任的中心工作抓好抓實;二是加強網點服務和流動服務團隊建設,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三是把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與農村電子商務有機結合,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四是把精準扶貧工作納入普惠金融服務范疇,認真組織推進;五是加大信貸傾斜力度,加快縣域信貸投放工作;六是加大資源配置和考核力度,確保普惠金融工作取得實效。今年以來,湖南農行又選擇婁底雙峰縣、懷化會同縣作為全省農行普惠金融服務試點行。截至7月末,全行共投入資金近5億元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和民生代理工程,共設立普惠服務點3.5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96%,在全行形成了“網點固定服務+服務點代理服務+電子渠道自助服務+流動服務上門服務”的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并開發了“農保通”、“直補通”、“農合通”等三大系統,實現了銀政雙方系統聯網對接、數據實時交換,能夠提供全天候、跨地區、多渠道的補貼資金“查、繳、扣、取”業務,及時把國家惠農政策和資金送到農民手中,有效降低了政府的民生管理成本。全行累計代理城鄉居保71個縣、新農合64個縣、財政惠農直補簽約65個縣,代理各類財政補貼資金總量200多億元,辦理助農取款業務1500萬筆、金額40多億元,減免農民助農取款手續費近1600多萬元,節約農民取款出行時間和成本900萬小時、3000萬元,被人民日報記者稱為“農門口的銀行”。近三年累計向縣域地區投放“三農”貸款1023億元,其中累計向30多萬戶農民發放農戶貸款150多億元,向10659家小微企業投放貸款291億元,向487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放貸款17億元。
(二)主要模式。
1.雙峰縣支行“普惠金融+民生項目”模式。雙峰縣是省級貧困縣、財政困難縣,下轄17個鄉鎮、 528 個行政村,農村人口80萬。2013年以來,農行雙峰縣支行立足縣情行情,全面啟動金穗惠農通工程建設,圍繞新農保、新農合、財政惠農補貼等民生代理項目,探索推進“普惠金融+民生項目”模式。一是建設一個團隊。組建流動服務組,采取“專職流動人員+網點客戶經理”包干鄉鎮方式,定時、定點深入農村,開展機具布放、業務宣傳和金融知識培訓工作,為參保參合農民提供上門服務。二是樹立兩個示范。選取轄內2個鄉鎮,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全力打造銀政合作示范點、普惠金融示范點。示范點建成后,逐鄉鎮、逐村制訂“時間表、計劃書、路線圖”,倒排進度、分解任務、責任到人、及時督導。三是開展三項活動。組織開展全縣助農取款宣傳大行動,制訂宣傳方案,統一宣傳內容,印制宣傳標語,制作宣傳片,為廣大農民朋友宣講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和助農取款服務的功能;全面開展助農取款業務培訓。對網點客戶經理、助農取款服務點相關人員進行機具安裝、使用、故障排除和助農取款基本操作技能培訓;開展刷卡競賽活動,通過實施獎勵,調動助農取款服務點積極性。四是強化四個統一。統一服務點準入標準,在新增機具時,選擇人流、現金流充足,機主素質較高,位置便民的農商超市、衛生所等;統一通信成本,主動與縣人民銀行和縣電信公司協調銜接,將全縣助農取款服務點通訊費用統一規定按每月5元包干,節約了服務點成本;統一收費政策,規范服務收費行為,發現違規收費行為,督促機主及時整改到位;統一標牌標識,所有服務點均懸掛2塊標準化標牌匾,一塊是“金穗惠農通-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標牌,一塊是支行統一制作的助農服務業務簡介及業務操作流程圖。目前農行雙峰縣支行依托民生項目累計發放惠農卡 110 萬張,累計布放各類電子機具 1200 臺,設立三農服務點 982 個,覆蓋全縣100%的行政村,累計歸集和發放各類民生項目資金 20 億元,實現了惠農資金從財政源頭到惠農卡末端的封閉運行,有效杜絕了“索拿卡要”等現象。近三年累計發放三農貸款 3.5 億元,其中農戶貸款 2.5億元、小微企業貸款 8000 萬元、農民安家貸 1250 萬元。
2.農行會同縣支行“普惠金融+民生服務+互聯網”模式。農行會同縣支行與會同縣委縣政府、德一民生公司、當地電信四方合作,按照“政府引導、農行服務、社會協同、群眾共享”的理念,打造“普惠金融+民生服務+互聯網”模式,向上對接政府和社會各項服務,向下承接村民各類需求,為農村群眾提供金融、政務服務、商業服務、公益服務等四大類服務。一是政府引導。會同縣政府協調提供經營場所,將政府涉農職能與資源整合起來,打捆交由服務站統一經營代辦;二是農行服務。農行會同縣支行選擇鄉鎮所在地或經濟強村的民生服務站,整合銀行卡查詢、助農取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代收電費、代繳話費、參保繳費、參保查詢、財政惠農直補和信用卡還款等10個產品和項目,將普通的智付通電話機具,改為外觀時尚、界面友好、操作簡單的平板多媒體支付終端。將普通單一的助農取款,升級為渠道功能多樣、服務項目豐富、客戶體驗良好的核心代理點,并提供E商管家、網上銀行、掌上銀行等電子銀行服務,負責培訓服務站人員,宣傳金融知識和開展金融產品下鄉;三是社會協同。電信運營商、生活服務商、電商平臺等社會力量協同通過民生服務站開辦業務、收集發布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四是群眾共享。服務站向村民提供各類服務,主要包括:提供銀行小額取款、繳費、轉賬、貸款、公共事業辦證、電話網絡、票務查詢及購買、醫療掛號、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求職、農村物流等。目前,農行會同縣支行共發放惠農卡24萬多張,設立助農服務點387個,機具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累計辦理金融交易34萬筆、金額4307萬元,機具有效率、臺均交易量在全省、全市名列前茅,使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最為便捷的現代化金融服務。
3.農行邵陽縣支行“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農行+扶貧企業或貧困戶”模式。邵陽縣為國家級貧困戶,下轄25個鄉鎮,總人口105萬;油茶栽培歷史悠久,現有油茶林58.7萬畝,油茶龍頭企業9戶,油茶專業合作社67戶,油茶種植大戶379戶。2015年下半年,農行邵陽縣支行依托油茶特色產業,以政府增信機制全力開展金融扶貧工作。一是簽訂銀政合作協議。縣支行與縣政府多次召開座談研討會,針對邵陽縣油茶產業發展特點,探索銀政合作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路徑,在此基礎上,雙方簽訂了《金融支持油茶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二是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由邵陽縣政府出資1000萬元成立風險補償基金,由農行邵陽縣支行放大10倍可發放貸款1億元,重點支持當地油茶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戶和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三是創新特色產品。省市縣三級行上下聯動,針對油茶產業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油茶產業發展的若干信貸政策》、《油茶產業貸款管理辦法》、《油茶農戶貸款管理辦法》、《油茶林權抵押擔保實施細則》等政策辦法,對油茶種植戶,根據油茶林的栽種年限和實際投入按年度按比例發放貸款,第一年每畝900元,以后每年每畝400元,五年每畝累計可達2500元;并根據油茶林生長特點、實際種植時間,以及客戶綜合還款能力確定還款年限,最長可達15年;同時對享受政府扶貧貼息的油茶種植戶、育苗戶、貧困戶實行基準利率。目前邵陽縣支行已發放油茶貸款284戶、4588萬元,預計1億元油茶產業貸款發放到位后,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多戶,油茶進入豐產期后每戶年均增收1.2萬元,并且受益期可長達40-60年,脫貧后不會再返貧。同時面向邵陽縣油茶產業示范園發放項目貸款3億元,助力打造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旅游、觀光一條龍的油茶產業鏈,農民不用外出就能脫貧致富。
(三)幾點啟示。
1.政府引導是核心。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引領和推動作用,利用政策支持、財政資金引導等工具,調動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的積極性,讓普惠金融服務變得更方便、簡單、有效,增強老百姓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2.市場運作是關鍵。發展普惠金融,關鍵是建立市場競爭機制和資金價格的市場化。政策驅動當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其可持續性不解決,仍然發展不起來。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財政,應以發揮市場作用為主,走風險可控、保本微利、持續發展之路。
3.創新發展是動力。要更好、更安全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先進網信技術,以此解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人員緊缺、下鄉成本高等難題和短板。
4.風險可控是保障。所有普惠金融從業者不論開展什么樣的業務、面對什么樣的客戶,都應該把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結合起來,把握好兩者關系的適度平衡。
5.合作共贏是基礎。要引導各類型從業機構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建設兼具包容性和競爭性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三、當前發展普惠金融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政府、社會、金融機構及相關企業對普惠金融的認識仍不全面、不深入,沒有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來重視、部署和推動,在實際工作中講得多、做得少。
(二)政府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農房、農地頒證確權進展不快,大部分縣域沒有出臺相關抵押登記制度,尚未建立交易市場或交易市場不活躍。在農村地區網點建設、涉農金融服務等方面,缺乏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農村金融機構承擔了過多對“三農”及中小微企業的扶持責任,而使得自身經營壓力增大。
(三)政府增信機制尚不健全。對農村金融服務風險分擔和化解缺乏政策支持,主要體現為:政策性擔保公司數量較少、實力較弱,且準入門檻過高,反擔保條件較苛刻;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目前主要用于支持扶貧開發,缺乏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支持;財政直補資金擔保農戶小額貸款沒有突破,沉淀資金沒有盤活。
(四)金融機構下鄉成本較高。因區域經濟二元化發展帶來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個性化服務產品研發、運營成本較高,導致了“三農”及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或機會,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五)各方推進沒有形成合力。當前普惠金融發展,國家惠民政策沒有和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各類金融機構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商業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合作金融各干各的,甚至在部分發達鄉鎮形成重復建設和惡意競爭,但在較貧困地區卻導致金融服務缺失。
四、對策與建議
(一)對政府的建議:
1.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提高對普惠金融的認識高度、重視程度和推進力度,成立普惠金融發展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推進會議,協調各政府部門、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共同發力,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普惠金融發展的有關工作要求,推動當地普惠金融加快發展。
2.把普惠金融與國家惠民政策結合推進。加強政府各職能部門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國家各項惠民政策措施,通過重大項目、財政存款、涉農資金代理結算等傾斜支持的方式,充分調動涉農金融機構參與普惠金融的主觀能動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比如按照金融機構基礎設施的布放情況,優先考慮新農合和農業補貼業務的代理行,解決農村居民卡機不符的情況。
3.加大誠信安全區打造力度。以信用建設作為重點,構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征集和信用評級體系,深化“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和“金融安全縣(市區)”建設,構建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激勵與約束機制。
(二)對有關部門的建議:
1.人行、銀監局應積極發揮牽頭作用。牽頭指導制定當地普惠金融發展路徑圖和實施方案,對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存款準備金比例,使農村金融機構在面對利率市場化壓力及新資本協議執行壓力下,仍能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普惠金融產品。增加對農村金融機構發放支農再貸款或者政策性銀行專項貸款,用支農再貸款、政策性貸款等低成本資金鼓勵和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發放小額農戶貸款和農業貸款。開展金融基礎知識普及,宣傳金融風險知,把金融風險高發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列為年度金融知識與風險教育的重點區域,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重點宣傳對象和培訓內容。組織編寫并分發符合社會大眾需求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知識讀本,推動金融知識進課堂、進社區、進農村,提高社會大眾運用金融資源和金融服務的意識和技能。
2.財政、稅務部門應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杠桿作用。給予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財政扶持和稅收政策傾斜,對涉農貸款投放比例較高、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投入較大的金融機構,提供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政策激勵措施。大力推進政府增信機制,以省農信擔保公司為核心,在所有縣域設立擔保子公司,配置專職人員,打造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政策性擔保平臺,為全省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生產經營提供擔保;充分發揮各市縣財政涉農資金作用,設立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調動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創新推出“財政直補抵押+農戶”的擔保方式,提高財政涉農資金的利用效率,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3.農業、扶貧等部門應強化協調發展。積極推動出臺農村土地和宅基地的確權、登記、流轉等配套措施,為有效開辦“三權”貸款業務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提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扶貧項目的信貸資金配套比例,調動金融機構增加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的中長期信貸資金比重。建立金融扶貧對接機制,與金融機構協助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把扶貧項目和貧困對象認定結果的真實性作為發放貸款的首要條件,把確實的還款來源作為還款主要保障,把貸款資金是否專款專用、支持對象是否精準作為貸款檢查的重要內容,保證精準扶貧。
4.電力、電信部門應加強農村電網和通信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改造升級,完善農村電網架構、縮短服務半徑、提高農村戶均配變容量,不斷提高農村電網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支撐普惠金融發展;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實施寬帶、WIFI、智能手機進農村工程,進一步提高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度。積極支持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降低服務資費,如寬帶年費、手機流量費等。
5.金融、保險、證券等部門應加大傾斜和支持力度。針對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一步擴充完善融資渠道、創新融資工具,發展地方性證券市場,鼓勵中小企業上市或發行債券,消除市場交易壁壘,推動融資租賃、小型信譽評級等機構的建立,降低融資成本;構建農業保險法律體系,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加強財政和金融的政策協調,建立巨災風險專項基金,鼓勵保險機構加入普惠金融陣容。
6.宣傳部門應加大宣傳,引導和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強普惠金融經驗宣傳和模式推廣,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服務模式。組織開展“普惠金融宣傳月”活動,利用各類媒體、各種平臺,及時宣傳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好模式、好做法,以及先進事例和先進個人。
(三)對金融機構的建議:
1.下沉和延伸網絡渠道,加強團隊建設。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到機構空白鄉鎮設立標準化固定營業網點,對暫不具備條件的機構空白鄉鎮,繼續采取助農服務點、金融電子化機具、電子渠道等多種形式提供簡易便民服務;對已解決基礎金融服務的行政村,逐步充實查詢、銀行卡和小額貸款申請受理等服務功能。大力發展農村民生金融業務,支持返鄉農民工、農村青年、農村婦女、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在農村就業創業。組建專業服務團隊,負責助農服務點巡檢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和考核標準,制定巡檢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強服務點機具維護、業務培訓等日常管理工作,切實保障服務網絡的正常運行。
2.緊貼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根據區域內農民的生命周期及日常需要,開發符合客戶實際需求的金融產品;考慮工薪族及小微企業的便利性,創新推出社區類金融產品;根據區域農業產業特點、經濟作物類型、生產經營周期,量體裁衣創新特色信貸產品。同時,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結合銀監會、國家林業局林權抵押貸款實施意見,探索創新林權抵押業務品種,合理確定貸款期限,規避林業管理政策風險,不斷加大對林業發展的有效信貸投入。
3.依托互聯網,加快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加快推進農村金融互聯網布局,打造一個以“惠農通”服務點為依托,集商品交易、金融支持、平臺運營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村金融互聯網平臺,除提供金融服務、政務信息管理、庫存管理等功能外,同時支持解決農產品進城、消費品下鄉等功能。積極研發符合電商特征的信貸融資產品,在“惠農通”上實現農資和農村消費品“信用購”等服務,同時把助農取現、涉農代理、自助農貸、惠農理財、商品代購、彩票銷售等功能進行推廣應用。探索大規模、小額度、標準化、簡單化三農產品,實行模型化操作,根據預設授信準入模型,自動審查、審批、授信,自動確定貸款額度、利率、期限,通過系統自動快速審查審批發放貸款。
4.借助外部力量,實施聯動發展。對服務管理規范和組織體系健全的外部政企資源(如供銷社、村衛生室、電信代辦點、煙草專賣店等),利用其“電腦+柜臺+互聯網+人員”既得資源,通過科技創新互聯網接入方式,擇優開放式高效納入,實現服務點“1+N”模式批量拓展,切實降低機具成本投入和運維成本。借鑒推廣會同縣支行“互聯網+民生服務”模式,由政府引導,社會協同,企業運營,設立村級民生服務站,開展“政務、商業、公益和金融”四類服務;深化與供銷社、電信、電力、醫療衛生等企業合作建點布機;以農村煙草配送結算業務為切入點,在農村煙專賣店布放電子機具,與“E商管家”車銷模式相結合,解決農村卷煙配送現金收款難題。積極對接淘寶、農人公社、農民伯伯、德一民生、肆零科技、湘村購等涉農電商企業,通過把優質電商業務“引進來”,共建服務點“走出去”,推動服務點與電商結合,全面豐富服務點電商服務內涵。
5.優化風險控制體系,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續能力。實施全流程風險管控,按照嚴格的邏輯設計,詳細分解、厘清信貸風險管理環節的職權與職責,并使風險控制工作前移、嵌入信貸業務各步驟,緊密銜接信貸業務各流程。著力構建獨立、完整的專職審議制度,強化專業管理職責和權限,實現風險管理部門從單純的后臺信貸風險控制到實施全程風險管理的角色轉換,將管理的觸角延伸至信貸業務各環節和全流程。充分考慮大多數普惠金融產品所具有的戶多、量大、額度小及風險高的特點,應綜合各項指標,建立科學的考核方案,引導金融資源向普惠產品傾斜。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培養風險控制專業人員隊伍,并構建信貸相關人員職業操守評價體系,培養職業操守高尚、業務精湛的風險控制團隊。
(作者簡介:曾昭才,中國農業銀行湖南省分行巡視員、湖南省政府智庫聯盟專家、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