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6年,“特色小鎮”無疑是城鎮化建設和文創領域里的熱詞之一。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具有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自此,特色小鎮開始廣泛進入各級政府的視野,各級財政資金、政策、措施開始向其傾斜,一大批建設規劃也開始出臺。
從時間上來說,西方歐美小鎮起源較早。即使在倫敦、巴黎等大城市產生的同時,許多百年小鎮、千年小鎮的文化之根不但并未斷裂,反而保持了獨特的魅力與活力。近年來,我國也引進了不少關于歐美小鎮的圖冊、指南、建筑規劃與設計參考,也建造了一批“高仿”的小鎮或者小區。然而建造完畢之后卻發現一個問題:照搬外表容易,要實現一樣的品牌、品質、品位的生活和產業卻不容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特色小鎮也大都經由歷史形成,歸結起來基本具有以下五大核心元素:一是特色精神地標、政治地標、社區與公共空間。二是特色名人故居、莊園農場、博物館、文化傳承與教育機構。三是特色品牌美食手工、物產市集、風俗規矩、生活方式與特色企業。四是特色儀式節慶、展會賽事與相關類別上下游產業。五是特色自然景觀、旅游民宿和生活體驗。
在世界各地,很多有名的特色小鎮,那里的當地居民往往并不以門票為收入來源,而是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里,讓旅行、旅居、旅游者“慢生活”,體驗本地“吃、住、行、游、購、娛”以及包括學(學習體驗當地文化)、秀(拍攝記錄當地文化并與他人分享)在內的參與式活動。而住在小鎮內的居民,也不需要為了外來者而刻意裝扮迎合,仍然維持著本地生活的自然狀態。在這里,本土居民和外來游客可以實現和諧相處、互相尊重的平衡,達到一種處處有風景,見物也見人的狀態,流露出高品質服務、高品質生活和由內而外的自信和美的細節,這些都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基礎。
遍布各地的中國村鎮本也不缺特色,上述五大核心要素也都基本具足,并不需要騎驢找驢、“心外求物”。但從精神高度理解小鎮文化,在真正珍惜尊重本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和美好向往上,在真正用心整理、提煉本地特色并將“特色”加以保護、挖掘、傳承和創新設計上,其眼光、心態、能力和習慣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有一些特色小鎮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文化之路,如老牌的旅游小鎮周莊、烏鎮,特色產業村鎮融合的杰作海南譚門鎮,以及以“互聯網+”為標簽的杭州夢想小鎮等等。
無論從經驗還是教訓來看,特色小鎮都不只是一個經濟名詞,更是一個文化名詞。特色小鎮的文化特色要真正樹立起來,除了需要有經濟支撐和差異性概念,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歷史傳統與民眾情感的“文化人”“鄉賢”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聯結社區,自覺承擔起本地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建設和品牌營造的重要責任,并且在正視、尊重、敬惜、愛護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為該地區持續培育出獨特的、有品質、可持續的地方文化。而這種基礎性的文化建設工作,不是簡單拿投資、拿規劃就可以解決的,必須靠小鎮居民每一個人都付出的共同努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經智慧城市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