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6)》顯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覆蓋面明顯擴大,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促進“三農”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不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能力相對偏弱、發放貸款制度不完善等瓶頸和挑戰依然存在。在互聯網時代,面對困惑和挑戰,農村金融機構正加快轉型步伐以期更好地服務“三農”。(《經濟日報》10月25日)
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對大中小城市的人們來講,移動支付、網貸、信用卡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熱門話題。然而,對于廣大農村而言,雖然近年來農村金融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依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而農村金融最大的短板便是服務不充分,農民的選擇不夠多元。
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們對銀行沒有多大需求,因為手里沒有閑錢去存銀行,也沒有機會,或者也不敢去銀行貸款。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很多農民通過各種途徑勤勞致富,奔上了康莊大道,多出來的錢,如何理財,成為了一個難題,因為可供選擇太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很多農村的鄉鎮上只有信用社,或者農業銀行,這是廣大農民唯一的選擇。而競爭的不充分也導致了服務水平不夠高。
農村金融服務,除了服務態度外,也包括產品的貼心化和多元化。當前正處于精準扶貧的攻堅階段,農村的廣大沉睡資源如何被充分挖掘,轉化為資源,需要農村金融的盤活。因為農民手里的資金不足,“小打小鬧”顯然無法達成這一目的。然而,對于很多金融機構來講,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而且由于歷史原因,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偏高,風險化解手段匱乏,資產回報能力不高,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提升不足。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講,農村這塊市場缺乏吸引力。
然而,隨著國家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村這塊還未被充分挖掘的金融市場,應該大有可為。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家庭信貸需求高于城市,農村中有19.6%的家庭有信貸需求,城市家庭比例是17.2%。如果金融機構能夠從服務選擇多元化入手,給農民提供更多的金融選擇,必將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作者單位: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