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福建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多樣性農業特點突出,要圍繞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
長期以來,黨中央一直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村經濟和農村面貌得到了大力發展和改善,我們可以看到近二十年來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相比之前農業農村有顯著發展,但綜觀我國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城鄉發展差距日益增大,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任務緊迫而重大,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搞好農村經濟對于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農村落后現狀仍然擺在我們面前,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農民思想觀念的陳舊,農村產業機構調整的緩慢,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仍是大多數農村的實際現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改革開放30年,農民肚子基本溫飽了,但是農民的致富問題、農民的生活問題、農民的孩子的上學問題、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等都壓得農民抬不起頭,國家和黨中央需緩解城鄉矛盾,解決廣大農民切實存在的現實問題,縮短城鄉差距,區域發展差距、行業經營差距、個人收入差距,將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解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