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縣委書記”之稱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近日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近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陳行甲表示,在扶貧過程中,有些貧困戶“不懂感恩”,需要加強對群眾的感恩教育。陳的話引起輿論熱議。(11月9日 新京報)
據了解,引發陳書記“感恩教育”論的導火索是,該縣一名分散搬遷安置貧困戶,在平整地基的過程中,因自己施工不當導致地基培坎裂縫,卻大鬧鄉政府,要政府給他賠錢。理由是政府要他脫貧,要他修屋,才會有地基問題出現。貧困戶蠻不講理,故意刁難,扶貧干部心里委屈在所難免,但由此作出群眾“不懂感恩”的論斷,著實不妥,完全是以偏概全。
新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對老百姓做出的莊嚴承諾。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全國各地吹響了精準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在扶貧工作中,多數黨員干部盡職盡責,為群眾辦好事,深受群眾歡迎。雖然有一些地方、一些群眾與扶貧干部發生了矛盾沖突,但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充其量算是扶貧工作的一個小插曲。但由個別事件引發對普通群眾“感恩教育”,明顯拉大了干群矛盾,顛倒了群眾工作的本末。
誰說百姓不懂得感恩。人們不會忘記,“好總理”周恩來為人民幸福一生忙碌,十里長街送別便是最好見證;人們不會忘記,“新愚公”李保國30年如一日的太行堅守,在他去世后,當地數萬群眾自發地悼念;人們不會忘記,“拼命三郎”周炳耀心懷黎庶的忠誠擔當,當地一草一木都記錄著這位村支書不變的信仰。從過去的雞蛋小米到現在的自發悼念,無一不在訴說著群眾對好干部的淳樸情感。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實百姓心中有桿秤,只要你真心為他們服務,群眾不會忘記的。
如果說老百姓不感恩,只能說明干部工作沒到位。扶貧沒有扶出成績,群眾當然不會感恩。有些地方的扶貧工作,就是應付上級差事;有些地方扶貧,只是簡單發放錢款和物資。扶貧不辦實事,老百姓豈能不生氣,感恩戴德更是天方夜譚。
再說,“感恩”兩個字表明有恩于對方,而扶貧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官員義不容辭的使命。若強調要群眾感恩,豈不是把扶貧看成了恩賜了嗎?如此定位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顯然是大錯特錯。
總之,扶貧是好事。好事就要辦好,就要讓群眾心里舒坦。扶貧不能只盯著群眾得到了什么,而應該著眼于還沒有做什么。扶貧工作的成效,不在于給了多少錢,而在于干了多少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新聞網 2016-11-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