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說:“農,天下之大本也。”無農不穩的道理,千百年來深入人心。
沒有現代農業,就沒有農村蝶變。打好現代農業發展攻堅戰,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也是我們當下推進“三農”工作必取的方向、必選的路徑。
其實,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市,發展現代農業,贛州一直在探索、在努力。贛南臍橙以657.84億元的品牌價值蟬聯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首,“贛南茶油”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有限的土地上解決了近千萬人的吃飯問題,各種特色農產品均有較大發展。
立體農業、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等也是亮點迭出。全市到目前培育了包括2個國家級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0多個,建成了贛南臍橙出口全直通暨定南口岸作業區,創建了全國首個基于O2O電商運營的線下供貨聯盟……
看到成績和優勢,我們才不會妄自菲薄、畏難不前;認清短板和差距,我們才不會孤芳自賞、坐井觀天。
贛州曾派出調研組赴山東壽光考察現代農業。壽光這個既無區位優勢又無資源優勢的縣級市,憑著重視科技和規劃引導,憑著求新求變和苦干實干,創造了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樣板、一個奇跡。跳出贛州看贛州,讓我們明白了前方的路不平坦,要沉下心來做的事還很多。
贛州現代農業發展相對滯后,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但更為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思想解放和理念更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人們對現代耕作技術和方式接受程度不高、市場意識不強、土地流轉的進度也慢……這些因素,導致贛州農業發展未走出傳統農業的模式。
現狀,讓我們看到了存在的差距與瓶頸,也讓我們看到了提升的空間與潛力。
打好現代農業發展攻堅戰,不容遲疑。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牢牢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和機遇,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總原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要“蹄疾而步穩”,在關鍵環節上率先突破,補短板、強動力,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現代農業,務必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上來。“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任務很多也很重,其中一個,就是要用新發展理念破解“三農”問題,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帶給農民實實在在的好處,讓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化理念經營農業”,我們必須盡快形成這樣的共識與認同,并切實付諸探索與實踐。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所在。只有通過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引導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釋放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潛能。
“接二”,就要圍繞農產品產后減損增效、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基地。
“連三”,就要建立完善的營銷流通體系,完善倉儲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優勢農業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暢通流通渠道,破解農業“賣難”與“買貴”的矛盾。同時,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健康養生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調整優化農產結構,壯大優勢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又一項基礎工程。當前,國家提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我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帶來了機遇。我市明確:做大做強臍橙、油茶、蔬菜等贛南優勢產業,建成世界最大的優質臍橙產業基地,建設油茶“四個中心、三個基地”,建成面向東南沿海和粵港澳地區蔬菜重要供應基地。培育壯大贛南區域特色產業,讓贛州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上規模、成集群,將現代農業發展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誠然,這樣的謀劃與布局,凸顯了贛州的優勢和發力點。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與服務體系建設作保障。這方面,贛州的努力也一直未曾停歇:成功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積極推行“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我們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堅持,就能看到前方的風景。
“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千家萬戶的農業分散經營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風險必大、步履必艱。由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還要加速“小農經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但分散生產經營的格局和大量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的現狀極大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如何破局?贛州以著力推進土地有序流轉為抓手,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轉移集中,并在農村土地流轉和產權交易平臺建設、農房抵押貸款助民融資等方面邁出了探索的步伐。我們期待的是,這樣的步伐還要更快速、更堅實。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我們合力攻堅,闖關奪隘,以實干擔當書寫新的華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贛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