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柏晶偉:全面小康仍需攻堅克難

[ 作者:柏晶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13 錄入:王惠敏 ]

中共十九大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藍圖,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 員令,這是繼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之后的又一次戰略表述,預示中國社會正處于歷史性變革的關鍵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中國社會 整體發展水平將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實現向現代化強國邁進的平穩過渡,由此,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舞臺上將更加耀眼。

何謂小康社會?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談到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你們那樣的現代化,而是‘小康之 家’”。1984年,他稱“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1987年,他又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概括地講,就是 1981-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達到500美元,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91-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 800-1000美元,進入小康社會;從2000年開始,用30到50年的時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4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 時多以經濟指標衡量小康社會,之后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從“小康社會”逐漸演變為“全面小康社會”。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 標,即: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 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由此觀之,衡量小康社會的指標有很多,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科教、文衛等等,如人均居住面積、嬰兒死亡率、農村初級衛生 保健基本合格率等,但其核心是經濟指標。從經濟運行的結果觀察,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小康目標早已提前實現,200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 950美元,接近小康目標1000美元上限。而依照各個年份GDP增速基本高于政府預測目標的現實情況,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實現國 內生產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第三步戰略目標亦可期待。據統計,2000年中國名義GDP存量為10.03萬億元人民幣,2016年激增到 74.41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預計2017年名義GDP存量將超過80萬億元人民幣,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翻兩番的戰略目標肯定會 提前超額實現。

由此可見,中共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單從經濟指標上看已經落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建成富裕、民主、進步、和諧、繁榮的小康社會,具備了堅實基礎,這意味著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邁向現代化國家又前進了一大步。

物換星移,每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召開,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八大,以至中共十九大,都意味著“新的歷史起 點”,預示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今天的歷史起點有哪些特征?相較于20世紀80年代中共老一代領導人設計的“小康社會”,今天的“全面小康”無疑有了更 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的變化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觀察:其一,經濟全面崛起。20世紀80年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人民急需擺脫貧困、國家要振興圖強,“發展 是硬道理”,經濟發展伴隨著政治路線的調整,伴隨著對市場規制的探索,伴隨著思想理論的爭鳴,所謂“增量改革”“漸進改革”“誘致性變遷”等構成改革理論 的話語體系,宏觀經濟政策在政府調控和市場力量中尋找平衡,可以說改革的任務重于發展。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連續數年 “保八爭九”,經濟高速增長20余年,1999年中國名義GDP為8.97萬億元人民幣,2009年達到34.05萬億元人民幣,即便是進入新常態,經濟 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中國GDP仍高歌猛進,2016年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停留在解決溫飽和人的基本發展需求的“小康之家”的發展水平,與 當下的市場繁榮、消費升級、工業進步、技術領先、信息暢通、財富涌流,已無可比擬。今天的歷史起點是建立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 口國的基石上,這一基石上的小康社會,已經超出數量指標的基本含義,超出了在總量、增長率、人均水平上的趕超,而被賦予了全面發展的內涵。

其 二,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其實是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的全過程的,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在“效率優先、兼顧 公平”的指導思想下,社會矛盾主要體現在分配不公,主要是收入分配上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公共資源壟斷性加劇,政府的裁量權擴大, 中國區域發展和階層變遷的不平衡性越來越明顯。在跨越式、優先發展等理念指導下,出現了像有些學者總結的“一個國家,四個世界”的情況,優質資源向發達地 區集中,擴大了地區差距。盡管決策層實施了一系列振興戰略,但不可能改變資本逐利的取向,山區農村赤貧、東北持續衰落等問題一直未有根本改觀。而社會階層 的分化,使相當一部分人群并沒有成為改革成果的獲益者。如由于城市規劃的需要,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土地用作商業開發時,農民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權益, 城市擴容引發的拆遷糾紛也時有發生;又如特大、大城市的流動人口,作為該城市的建設者和納稅人,其子女很難享有本地入學的權利;再如由權力腐敗導致的司法 濫權中的冤假錯案。地區發展不平衡,掣肘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社會人群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缺乏保障,新的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在所難免。值得關注的是, 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新中產”,在城市中出生長大的“農二代”,那些學有所成、業有所就的“蟻族”“漂族”,那些電商、手游、自媒體、虛擬現實世界的創業 者......這些新階層正迅速崛起,他們的訴求能否獲得滿足,關乎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變化是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巨量增加的背 景下發生的,市場經濟不單使能者勝、貧者富、智者強,更根本的是改變了人們對政府、集群、組織的依附,人們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人們對“小康生活”的 訴求是全方位的。因此,今天的歷史起點,內涵更復雜,也更深刻。

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在與記者見面時曾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言以蔽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有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

全 面小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還要保障經濟高質量和高效益發展;不僅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還要 滿足人民群眾對發展權、對優美環境、對精神生活的需要;不僅要保持一個較高的整體發展水平,還要實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要實現人 口全覆蓋、地區全覆蓋。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今天看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 處”的“清明上河圖”,也無一不是中共十九大描繪的全面小康社會“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和諧盛世景 象。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全面小康仍需攻堅克難。中共十九大提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還需打贏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任務,既是短板、弱項,也是苦戰、硬仗。在距離全面小康目標只有3年的時間里,決勝三大硬仗,需要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更需要關切民意、科學施策、依法治理的實際行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我們相信,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會給人民交出一份充溢著“清氣”的滿意答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无卡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亚洲日本 |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