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確定精準扶貧實施“五個一批”,落實發展生產脫貧難度最大,而易地搬遷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也須有脫貧致富途徑,實踐中各地探索出多種扶貧開發新形式和新途徑。其中,創新發揮特色優勢是一個精準扶貧新途徑。
如何深挖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長期以來漸成難點,而在精準扶貧實踐中,許多地方轉變思維方式,將挖掘當地優勢和引入外界優勢相結合,創新放大內外發展優勢,開創精準扶貧新途徑。
一是深入挖掘引入發展優勢。廣西東蘭縣深入挖掘品牌優勢,重點打造紅色老區精神、綠色生態宜居、金色銅鼓文化、銀色長壽之鄉、黑色物產豐富的“五色品牌”,發展烏雞、墨米等特色產業,前三項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形成引入、異地發展兩大特點:引入外部企業組建苗漢子果業公司,在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流轉土地970畝,異地發展獼猴桃產業;引入首旅集團華龍公司、北京消費寶公司投資6億元,聯合開發提升十八洞溶洞旅游;引入湖南盤古電商公司在村里建設電商平臺,外銷農副產品。
二是企業發揮科技優勢下鄉扶貧。漢能集團立體化薄膜光伏發電扶貧模式,2016年末,漢能與12個省份近30個市縣簽約項目130個,總裝機容量超過300MW,涉及戶用屋頂、村級電站、農業大棚等,預計每年可幫助近10萬戶貧困戶均增收3000元;2017年再開發30余個光伏扶貧項目。新華聯集團壓縮自身盈利空間,以低于市場價15%供應設備。已開發建設光伏扶貧項目145個,占到總體光伏項目的70%以上。
三是挖掘“互聯網+”的優勢融入產業扶貧。騰訊集團鼓勵村莊開通微信公眾號,搭建“騰訊為村”村莊社交服務平臺,連接信息和鄉村情感,推廣營銷本地產品;方便區縣、鄉鎮、村“兩委”干部宣傳政策,提高服務效率,密切干群關系。截至2017年12月,涉及16省共5559個村開通微信號,實名注冊163萬名村民加入自己的村莊互動。
2016年1月,京東集團與國務院扶貧辦簽署電商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選定328個國家級貧困縣作扶貧試點縣,在832個貧困縣扶持龍頭企業6000余家,有110個貧困縣在京東平臺開設扶貧特產館。建設冷鏈物流體系,在全國11個城市建設多溫層冷庫,覆蓋近300個大中城市,打通貧困地區鮮活農產品上行渠道。塑造50多個品牌溢價,上線貧困縣商品136個品類,實現銷售額超過200億元,幫扶10萬戶貧困戶。
四是創新發揮金融優勢支持扶貧。交通銀行積極創新金融扶貧模式,交銀扶貧基金全面整合產品和服務資源,依托“股、債、貸”等一體化,提供一站式全面綜合的中長期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交銀扶貧基金已在超過20個省市落地,支持公共事業和特色產業扶貧領域。到2017年6月末,交行精準扶貧貸款余額71.83億元,服務帶動57.42萬貧困人口。
農行推出“政府增信+銀政共管”金融扶貧模式:政府通過擔保公司、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為扶貧企業和貧困戶增信,農行按照增信資金8倍~10倍的比例放貸;政府協助銀行選擇、審核和管理貸款客戶。2013至2017年6月末,在832個貧困縣累計放貸1.4萬億元,貸款余額達到7807億元;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583億元,帶動616萬貧困人口增收或脫貧。力爭到2020年末,貧困縣貸款余額達到9400億元,支持不少于500萬貧困人口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2018-10-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