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戶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并且在人口和土地資源的雙重約束下小農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肩負糧食安全的重任[1],因此小農戶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由于單個小農戶面對龐大的市場和復雜的自然環境有時會處于尷尬的被動地位,以致于農產品滯銷或者價格不能彌補成本,導致小農戶農業生產陷入窘境,甚至演化為貧困。這種現狀已經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近些年國家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發展,尤其是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重點提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小農戶的經營發展已經日益被社會關注。
一、小農戶經營困境的具體表現
我國小農戶經營的困境普遍存在,并且形成因素復雜,制約著小農戶的進一步發展。總體表現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經營成本高、經營風險大、經營收益低,導致小農戶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
(一)經營成本高
1.生產原料成本增速過快
生產原料的成本增加過快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畝土地生產投入生產原料數量不斷增加,二是生產原料價格本身增長過快。以玉米、小麥、水稻三種主要農作物為例,如表1所示平均每畝地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直接原料投入費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直接導致農業生產原料投入成本增加。
表1 三種農作物直接生產原料平均費用變化
其中,種子用量從2011年6.77公斤/畝上升到2016年7.04公斤/畝,用量增加4%,費用從46.45元/畝增加到60.73元/畝,增加30.7%。化肥用量從2011年23.03公斤/畝上升到24.93公斤/畝,增長8.3%,費用從26.10元/畝增加到32.47元/畝,增加24.4%。農藥和農膜費用分別從2011年到2016年增長26%和14.12%。總體來看,小農戶耕種的生產原料投入成本從2011年98.56元/畝增加到2016年125.67元/畝,原料投入成本增加27.11元,增長27.5%,呈現出生產原料成本增速過快。
2.機械作業成本和人工成本雙增加
機械作業成本和人工成本增加也是導致小農戶經營成本高的重要因素。如圖1所示,2011年至2016年三種農作物平均人工成本由283.05元/畝增加到441.78元/畝,增加56.1%。其中,人工成本中雇工工價從2011年78.58元/日上漲到2016年114.31元/日,增長45.46%,農業勞動力雇傭成本大幅度上漲。同時,每畝地機械作業費用從2011年98.53元/畝增加到2016年142.79元/畝,每畝增加44.26元,增幅達44.92%,其中,人工成本增幅高于租賃機械成本。由此可見,對于小農戶而言無論是投入勞動力還是引入機械化都存在費用不斷攀升的現象,機械化和人工成本的雙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農戶的經營成本。
3.交易成本高
小農戶交易成本高主要體現在信息成本高、談判成本高和運輸成本高三個方面。首先,信息成本高。信息成本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搜索信息的成本,小農戶作為單個生產主體面對農產品交易的大市場獲得信息的能力弱,導致獲取信息的成本高;[2]二是間接信息成本,主要是小農戶獲得的信息往往具有滯后性,導致小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引起農產品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給小農戶帶來的損失。其次,小農戶談判成本高。小農戶交易談判對象主要為農產品收購商,小農戶與農產品加工商、購銷企業等相比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小農戶只能默認接受談判結果,沒有能力參與公平談判,農戶只能將價格作為唯一的調解手段,導致小農戶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從而增加談判成本。最后,小農戶運輸成本高。目前在農村的糧食收購方式主要還是中間商到農戶家里收購。一方面運輸條件限制了小農戶與農產品加工廠的直接交易,主要是運輸農作物數量少導致運輸成本高;另一方面即使小農戶可以和加工廠直接交易,在小農戶個體分散糧食量不多的情況下也很難以很高的價格成交,而中間商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加工廠提供貨源,與小農戶相比中間收購商在價格談判上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在這種運輸條件和談判劣勢的情況下,小農戶只能選擇把農產品賣給中間商,但是這種被動選擇也導致了價格的被動接受。[3][4]
總之,農民對各方面的生產成本增加感知度明顯,但是又無能為力。筆者通過對河南、陜西、四川、安徽等地的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民普遍感受到農業生產的成本越來越高,部分農民沒有長期從事傳統農作物耕作的打算,相當一部分繼續從事耕作僅僅為了滿足自用。
(二)經營風險大
農業經營的風險和其他產業不同,農業經營風險來自三方面,即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
1.自然風險不可抵抗
農業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產業,對氣候、土壤、水等資源的依賴度非常高。雖然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不斷克服各種自然因素,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自然氣候。無論是干旱還是水澇都會給農業造成減產甚至絕產,給農戶和家庭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破產。如圖3所示,每年我國農作物種植遭受自然災害的面積都在2萬公頃以上,而且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巨大。例如:2018年1月的一場大雪導致西安閻良區一農戶26個蔬菜大棚全部壓倒,直接損失30多萬。小農戶在自然風險面前無能為力,是目前農業生產難以克服的地方。
2.市場風險難以預測
一方面,小農戶與市場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單個農戶作為市場中很小的一個主體,很難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加之農業周期長,季節性明顯,市場信息的滯后有時并不能準確地反應市場的真實狀況。這就導致小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著極大的市場風險。農村地區信息本來就存在不通暢的缺陷,加之我國沒有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小農戶很難根據往年的收購價格來決定今年的種植品種。市場滯后導向的盲目性往往會導致農產品供過于求,存在“谷賤傷農”的現象,從而給小農戶帶來嚴重損失。根據筆者在河南信陽和安徽阜陽等地調研發現,部分地區2018年上半年水稻收購價格僅為0.7元/斤~0.8元/斤,相較于2017年末1.2元/斤左右的價格幾乎下跌了一半,舊糧越屯越便宜農戶只能賤賣。由此可見,小農戶在市場決策上處于弱勢地位,只能作為價格的接受者承擔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小農戶與基層政府信息不對稱。某些基層政府部門之間存在職責不清晰,對小農戶的信息傳達缺失。小農戶可通過媒體等獲得的國家關于農業相關政策信息,卻可能得不到基層政府的進一步傳達與肯定,或者不了解具體的政策導向,對于中央頻繁出臺的農業支持政策,小農戶總是喜在心里卻感受不到政策的信息價值。基層政府部門與小農戶之間的溝通不暢導致小農戶在進行生產決策過程中對政策參考可能性消失,政策的效應難以得到發揮。
3.技術風險難以突破
農業科技雖然在不斷發展,隨著農作物品種的改良、雜交品種等優良品種的推廣,農業產量不斷增加,但是現代農業種植要求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無法得到專業的技術指導,依舊給農戶生產帶來生產風險。由于現在的小農戶多為傳承祖輩的耕作經驗,缺乏科學種田的意識,面臨現代品種的種植可能存在技術的不完善或者缺失。傳統農業耕作不注重施肥配比、水分光照等導致農作物低收減產或絕收給農戶帶來巨大傷害。
(三)農業經營收益低
農業經營收益低,導致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眾所周知,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動能有所不同。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農業漸漸被忽視。如今農業經濟效益不斷下滑,小農戶依靠單純的農業耕作收益越來越低,2011年至2016年以來,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但是每畝地凈利潤由250.76元/畝下降到80.28元/畝,純利潤降低132%,然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卻由2013年9429.59元增加到2016年12363.41元,增長31%,可見農民增收主要來自于非農收入。隨著物價上漲和子女教育投資的不斷增加,可以說小農戶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很難維持幸福生活,甚至會滑入貧困階層。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可觀而且可以脫離農村的生活環境,這使得留在農村的小農戶心理上感覺自己的收益更低。
二、小農戶經營困境的成因分析
導致小農戶經營困境的成因有很多,是多層次原因的交錯所致。其成因既有宏觀層面,又有中觀層面,還有微觀層面,所以看待我國小農戶經營的困境成因必須從整體把握,厘清思路。
(一)宏觀層面的成因
在宏觀層面原因主要體現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缺陷、農村集體經濟的缺失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小農戶在宏觀環境的約束下進行農業生產極具挑戰。
1.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優化滯后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經營制度導致的耕地碎片化和農戶組織破碎化管理難度加大,缺陷漸漸表現出來。[5][6]然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優化滯后,沒有及時彌補制度缺陷對小農戶發展產生阻礙。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耕地資源有限,人地關系緊張,農業生產以戶為單位的形式存在,很難實現規模化種植和規模經濟。[7]特殊的經營制度和現實的人地關系,使得小農戶在后期發展過程中處于艱難的境地。首先,“碎片化+小農戶”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成本。一方面小農戶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必然造成成本的高度浪費;另一方面小農戶對市場的信息難以把握,無法實現科學決策、價格談判、優化管理等,導致小農戶在中間商和市場面前都處于弱勢地位。其次,小農戶的個體需求難以得到社會關注。政府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能會忽略小農戶在水利、道路的建設方面的個人需求,給部分耕地的灌溉和排澇帶來影響,增加了發生災害的風險。最后,分散的小農戶給政府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農戶對專業技術的學習。
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緩慢
集體經濟經營收益5萬元以下的村從1996年的42%增加到2015年的77.1%,增加了43.3%。其中,集體經濟經營收益為零以及負債的行政村占比從1996年的30.8%上升到2015年的55.3%,增加了24.5%。[8][9]在近二十多年時間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農村集體利益,能夠為小農戶的生產、銷售和決策提供可靠的市場信息,但是在我國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緩慢,小農戶缺乏組織保護,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使得小農戶陷入困境。集體經濟組織的缺失,無論是在外部市場信息的判斷、市場主體之間的談判還是農業生產決策和科學技術推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難,從而導致小農戶信息缺失、技術落后、風險加劇。以日本為例,日本也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日本農協帶領日本小農戶一起發展,實現農業興旺農民增收。
3.農產品市場信息流通不暢
各地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不完善,信息反饋機制失效、信息流通不暢。首先,信息反饋機制失效。農產品交易市場很難準確反饋農產品的供需和價格信息,對小農戶決策產生很大影響,甚至小農戶不再依靠市場信息,完全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其次,農產品運輸費用較高。農產品運輸條件要求高,運輸時間短距離近,長途運輸成本相對較高,導致小農戶出現“難賣”“賤賣”的現象。例如,2018年廣西部分地區荔枝豐收卻大量滯銷,導致廉價出售甚至腐爛掉;最后,市場主體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由于小農戶的局限性很難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價格談判,對于小農戶而言他們接觸的是中間商,中間商利用和市場對接的價格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壓低價格收購農產品,甚至出現囤貨抬價的現象,導致“蒜你狠”“豆你玩”“蘋什么”的現象出現,中間商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牟取暴利。[10]因此,一條連接小農戶和市場有效信息傳遞機制未能有效建立,傳達市場信息的渠道沒有打通,物流運輸體系未能建立,使得小農戶辛苦耕種卻收益甚微,以致陷入艱難的困境之中。
(二)中觀層次的成因
在中觀層面主要體現在農業保險保障力度低、中間商資源壟斷獲利高以及媒體和地方政府宣傳的誤導。
1.農業保險保障力度低
農業保險保障力度低主要體現在保險保障水平低。[11]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結構上差異較大。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從2008年的3.67%增長到2015年的17.69%,提高了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率25.24%,但在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上差別較大。首先,養殖業和種植業差距較大。其次,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地區與地區之間差異較大[12],2015年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最高省份達到76.48%,最低省份只有3.23%,其中農業大省河南、安徽等普遍農業保險水平較低。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處于美國、加拿大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是目前美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的1/8,加拿大的1/6,不到日本的1/2。
同時從農業保險保障深度和廣度來看,2015年我國種植業保險承保作物面積占全國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6.4%,處于美國、加拿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13]農業保險的深度遠低于日本、印度和美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在全損條件下,農業賠償為每畝300~400元,相對于每畝地1000元左右的成本補償太低。當然每個地方的農業保險有很大差異,以中原農業保險公司為例,小農戶自付保費每畝5元到10元左右,保險賠付根據農作物生長階段賠付250元到450元不等,風險損失過低的保險保障相對于巨大的損失幾乎是杯水車薪。
2.中間商資源壟斷獲利高
小農戶面臨的中間商來自兩個方面,分別是收購農產品的中間商和銷售生產資料的中間商。第一,生產資料購買不僅包括生產原料還有各種農業服務。例如農機服務、技術指導等。一方面,在種子、肥料購買的過程中中間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導致層層加價,到小農戶手里價格高昂,導致小農戶直接生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在農業機械化等服務購買方面缺乏選擇性,被動接受價格。以農機服務為例,小農戶個體很難有能力購買收割機、插秧機等機器,只能購買服務,在購買服務時沒有太大的選擇空間,能夠提供農機服務的不多,定價權往往掌握在提供服務的組織,使得小農戶耕種成本增加;第二,農產品收購的中間商在農產品收購的過程中利用小農戶在能力和信息資源上的弱勢,進行低價收購。一方面增加小農戶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減少小農戶收益,導致小農戶處于身份窘迫的困境。
3.地方惠農政策尚未兌現
21世紀以來,15個一號文重點關注“三農”發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諸如農業稅減免、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大型農業機械補貼、新農保等惠農、支農政策等政策。[1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惠農政策不斷出臺,農業產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有些地方政府層面尚未進一步落實。首先,媒體過度夸大宣傳惠農政策力度,給小農戶很大的誤導,導致小農戶盲目進行農業產業投資,卻不能及時得到相關政策的扶持,后續資金或技術無法跟進導致小農戶陷于困境之中。其次,地方政府鼓勵返鄉農民創業,進行農業投資,但相關承諾卻很難兌現,導致小農戶從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減弱。
(三)微觀層次的成因
微觀層面主要體現在小農戶受綜合素質約束,缺乏合作意識,同時小農戶缺乏擴大農業生產的資金支持,導致小農戶裹足不前,處于困境之中。
1.小農戶綜合素質不高
首先,小農戶的文化水平不高,導致小農戶接受農業專業技術的能力弱,農業專業技術儲備少,對于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不足,大部分的小農戶還是“看天收”;其次,現代農業更強調化學肥料和農藥的配比,小農戶在施肥和施藥方面缺乏對用量的把握能力,往往導致過度施肥、噴灑農藥,不但對農作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對土地和環境造成長久破壞,同樣會導致農業經營效益低下;最后,小農戶在開辟市場方面沒有經驗。小農戶還是在家等待收購或者在就近市場上出售,對于現代互聯網和物流等打開市場的新方法接觸較少。這些方面對小農戶的綜合素質要求過高,相對于較低的文化水平小農戶難以實現跨越,給小農戶進一步發展帶來障礙。
2.小農戶合作意識不強
由于耕地以戶為單位零散分布,小農戶長久維持獨立經營的方式,雖然小農戶之間有互助但是很難形成農業經營上的合作,或者合作程度低,總體上小農戶缺乏合作意識,無法形成一個團體來抵抗外部風險和成本增加。目前,我國農業經營主體依然是以戶為單位,農業合作社雖然不斷發展,但是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是小農戶的生活保障,也是小農戶的主要生產資料,擔心加入合作社會失去自己的土地。這樣就導致小農戶在農業生產的前、中、后期處于分散狀態,面對市場沒有組織保護抵擋能力,小農戶辛苦生產出來的優質農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導致小農戶陷入好產品難以打入市場的矛盾之中。
3.小農戶資金獲取困難
首先,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比較利益低和農戶抗風險能力弱等因素共同導致了農村金融市場失靈。小農戶自身信用度低,又沒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想進行農業投資的資金局限性大。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普惠金融不斷發展,金融機構不斷進入農業領域,但是金融機構更愿意和涉農大企業合作,小農戶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在沒有抵押的情況下小農戶不可能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有想法進行農業生產投資和創新的小農戶夢想難以實現。
作者簡介:閻世平,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龔大永,廣西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