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貴報1月4日-5日刊登的《農民工進城買房潛力有多大》《打通商品房與保障房的轉換通道》等文章,提出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化解住房庫存等思路,作為一名80后農民工,我讀后深有感觸。
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曾經是我向往的生活。大學畢業后,我在機關單位做過臨時工,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打工。在大城市漂了十多年,我始終覺得難以融入大城市,一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在城市打工掙的錢,買不起城里的房子。因此,看到國家接連出臺的各項“三農”優惠政策,我選擇回到家鄉創辦生態農莊。
據了解,不少農民工都和我一樣,對在城鎮落戶顧慮較多。一是缺乏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本事。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受到就業穩定性、經濟收入等種種因素制約,在城市買房變為市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依然很遙遠。
二是缺乏金融支持。2004年,我在縣里買第一套房子時就遇到難題,因為缺乏資產抵押(山區的林木、田地、老宅不屬抵押范圍),也沒有固定收入證明,無法辦理商品房貸款,最后借遍親朋好友,總算湊到了10多萬元的房款。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動輒每平方米數千甚至上萬元的城市房價,實在難以承受。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有關部門必須出臺相關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的優惠政策,如:降低門檻、減免稅費、降房貸利息、多渠道抵押貸款等。
三是在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方面難以享受到“市民待遇”。雖然現在城市公立中小學對農民工子女取消了借讀費、贊助費,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是學校留給農民工子女的學位名額有限。不少農民工子女被安排在城市中基礎薄弱的學校或偏遠的城郊鄉鎮學校,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在看病就醫方面,農民工參保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一些城市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還不“兼容”,因病致窮現象依然存在。
期盼國家盡快出臺各項配套政策,為進城農民免除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后顧之憂,從根本上調動農民工進城的積極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5年1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