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貴州省六盤水市積極探索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有效整合了各種資源要素,極大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怎樣實現“三變”
(一)細化資源變資產。通過將村(村民小組)屬于集體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經中介公司評估(協商評估)折價,然后通過合同或者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協議方式,投資入股企業、合作社及其他經濟實體后取得股份權利;盤活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無形資產等資源要素,對農村資源進行清產核資、登記備案、評估認定,以股權形式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聚集各類生產要素,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潛能,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實現農村共享發展。
(二)推進資金變股金。試點縣可以將各級各部門投入到農村的發展、生產扶持類財政資金在不改變資金姓“農”的前提下,原則上可量化轉變為村集體或持有的資金、村集體自由資金;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投資入股到各類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后,同等享有股份權利。財政投入到農村的支農資金,既可量化到集體作為集體股,也可量化到農戶作為個人股。
(三)推進農民變股東。鼓勵農民自愿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各種無形資產、大型農機具等商業評估折價,以及自有資金(物)、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投資入股經營主體后,成為股權投資人。
探索“三變”改革的基本流程
(一)股權股值的明確。在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對用于入股的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含凈資產),經村民會議或村民會議授權的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的價值確定為合理有效價值;對允許用于入股的各級各類財政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作出決定,鄉鎮人民政府提出量化到村集體或農民的入股方案,報項目主管部門備案;對額度在20萬元以上農民入股的資源、資產通過中介機構評估,經與農民協商并征得同意后,作為法定股值入股。
(二)開展股權公示。股權股值確定后,鄉鎮和村要面向社會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于15天,公示期滿確認無異議后,方可確定合作對象。
(三)確定合作對象。村集體的合作對象按照需求選擇承接經營主體、合作方式和合作項目,進行合作,并提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會議以及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農民選擇的入股方式與合作對象,由農民自行決定。
(四)建立股份合作。村集體、農民及承接經營主體相互之間按照股權設置和量化的要求,協商一致,確定合作項目、合作方式、合作股值、股份、股比及利潤分配等事項,進行股份合作。
(五)簽訂合作合同。合作雙方當事人按協商內容,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依法簽訂合同,進行司法公正,依照合同適時兌現收益分配。同時,在保障雙方權利的前提下,要明確農民入股經營主體解散、破產后的仲裁處理辦法。
(六)加強過程監管。對合約入股的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財政資金、農民入股的資源資產、資金及其合同內容、經營過程、分配方案,一方面要定期及時公布相關信息,自覺接受農民群眾和新聞各界的全程監督,增強農民的知曉率和透明度。
制定和建立相應的保障措施
(一)抓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推動“三變”改革。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是抓好“三變”改革的基礎性工作,抓好該項目工作的核心是確權,重點是登記,關鍵在權屬調查,試點縣一定要加快推進速度,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做好工作。同時,要抓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和林權制度等各項改革工作,保證農村資產資源權屬明晰化、配置機制市場化、產權要素資本化、管理監督規范化。積極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把資源、資金、農民、企業、產業聚集起來,使各種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優化組合,互聯互通,為“三變”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二)選準并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推進“三變”改革。充分發揮我省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多樣、真山真水、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保護和利用好每寸國土資源。穩糧油、調結構、轉方式,始終把煙葉、茶葉、果蔬、中藥材、畜牧業、漁業水產和特色食糧、生態、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發展作為調寬經濟作物的主打產品,轉變生產方式培育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增強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園區,著力發展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精致包裝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加快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觀光農業和農業物流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實現農業的“接二連三”。使之成為“三變”改革的產業支撐。
(三)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創新“三變”改革。試點縣要切實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要借我省風生水起的大數據發展趨勢、云計算發展方向,抓好“互聯網+農業”;試點縣要建立健全培訓機構、培養專業人才、廣泛開展電商知識的普及教育,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觀念。積極培養和增強農民的“觸網”意識,跳出傳統的生產方式,轉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模式,讓農民在網上交易逐步成為習慣。要大力加強物流配送為主的硬件設施建設,補齊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短板。要大力鼓勵農村黨員干部、種養大戶、致富能人、大學生村官等擔任農村電子商務負責人。讓“三變”改革從一開始就融入信息化的大潮中。
(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三變”改革。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三變”改革的有效載體,是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重要途徑。一是大力發展綜合平臺合作社。各地可探索以村莊為單元把村民組織起來,吸納和組織更多的村民建立綜合性合作社,鼓勵村干部和農村致富帶頭能人領辦或帶動合作;二是鼓勵農民“自辦”合作社;三是引進和鼓勵工商企業入駐農村發展農業產業化;四是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組織組建合作社;五是涉及“三變”改革的村均要依托合作社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從而推動“三變”改革。
(五)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激活“三變”改革。加強各級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改變傳統的“資金跟著項目走”資金分配方式,明確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財政支農生產性資金,原則上可按人口、貧困人口等因素分配到村,由村量化折股到戶,統籌安排入股,不直接發放現金。加快推進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持有和管護,鼓勵村集體或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集聚平臺作用。
(六)轉變農村金融服務方式,驅動“三變”改革。“三變”改革最大的問題是融資難。各地要遵循“政府牽頭抓環境、金融創新做產品”的思路,可探索搭建四個平臺。一是建立信用體系平臺。由政府主導,金融部門參與,評定出各等級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信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三年為期,實行動態管理。二是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在對農村集體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和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等確權基礎上,建立土地認證、評估、流轉平臺,做到縣有大廳、鄉鎮有中心、村有服務組織,對“三資”進行認證、收益評估、流轉登記。三是建立金融擔保平臺。采取政府注資、社會融資方式,搭建金融擔保平臺實行“政府+銀行+企業+保險”的融資擔保模式。申請貸款主體資格,企業要依法注賬,大戶要做到有賬目、有農業保險,合作社除了有賬目、有農業保險外,還應有公積金留存,有農機具折舊,增強銀行放貸信心,探索銀行“特惠貸”以各種靈活的方式參與“三變”。
(七)認真抓好檔案管理,記載“三變”改革。“三變”改革牽涉面廣、關注度高,資料繁多,檔案資料作為記載“三變”改革的整個進程和評價“三變”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試點縣要高度重視檔案管理工作,要將“三變”中形成的文件、決定、實施方案、章程、資源、資產、資金和股民與股權等重要資料毫無疏漏地整理歸檔。無論是資源變股權,還是資金變股金,以及農民變股民都要編制清冊、建立臺賬,實現省、市(州)、縣(市、區)、鄉(鎮)、村五級聯網,實現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條件的地方要依托大數據,利用云計算,做好對“三變”工作中各類數據的采集、監測、統計、處理、分析與應用工作,把“三變”改革成為深化農村改革和實現我省農村第二次飛躍的智慧樣板。
作者系貴州省省委農工委副書記,省農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