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上半年我國奶業全行業虧損面已經超過50%,上市乳企年中報表也不好看,整體業績出現下滑。市場消費不暢,奶價過低,國際奶價與國內奶價嚴重倒掛等,是當前困擾正在振興發展中的民族奶業的陣痛。
近年來,我國奶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三大奶業生產國。2015 年,我國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870 萬噸和2782 萬噸,全國生鮮乳和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9.3%、99.5%;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36 公斤;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100%,規模牧場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奶業生產方式明顯轉變。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48%,奶牛的單產大幅提高,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產6 噸,其中9 噸以上高產奶牛達到150 萬頭。規模養殖場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奶農專業合作組織超過1.5 萬個,奶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顯著提高。主要乳品加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奶業20 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我國用30 多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奶業發展歷程,成績來之不易。
在我國奶業大發展中,除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不強外,不斷變化的市場也讓處在生產端的奶農深受影響,倒奶殺牛的新聞不斷。過去乳企在市場不好時,拒收的理由是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差;現在奶農的生產水平提高了,奶牛不再是吃秸稈,喝涼水,睡污泥,而是過上了吃“牧草之王”苜蓿,喝熱水,睡臥床的好日子,奶牛的飼養環境提高了,奶的質量和品質也提高了,但奶農還是擺脫不了弱勢的地位。一些牧場主說,原奶的市場比較好的時候,各大乳企紛紛爭奪奶源,國內大的乳企都想與其簽訂供奶協議。而且在簽訂合同時,雙方并沒有規定上限,只規定了下限,恨不得產奶越多越好,甚至達不到下限量還要向乳企支付違約金,而對于上限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由于合同一簽10 年,牧場不斷加大投入,提高技術管理,最近幾年鮮奶的自然增長量升的比較快。但是想不到的是,奶業市場不好時,乳企卻直接限量,導致增加的鮮奶無法及時處理,給奶農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乳企也是有苦難言,雖然不斷加大營銷力度,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建設,但還是擋不住消費者購買國外乳制品的趨勢,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供給側和消費側脫節了,尤其在奶業產業鏈上顯得尤為突出。雖然,生產和加工之間簽訂了合同,甚至在奶源緊張時,合同中明確約定牧場每天不得交低于多少噸奶的限制,但奶業發展深層的矛盾沒有解決。乳企和奶農之間是兩個共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經營主體,在消費不暢,市場信心不足,庫存加大,國際市場奶價走低等一系列疊加因素下,奶農和乳企雖然是一個產業鏈上的共同體,但建立的利益關系不緊密,導致多了倒少了搶的局面不斷發生。雖然目前乳企自建和參股的奶源比重超過了20%,有現代牧業的“種養加一體化”和“從擠奶到加工2小時完成”的生產模式,有中鼎牧業創立的奶農乳企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創新型奶農聯合體,構建與奶農共進退的模式。但奶業產業鏈成本和風險最大的生產部分,仍然是奶農買來高價奶牛,生產奶的直接投入奶牛和飼養由奶農投資了,乳企做著加工、品牌、渠道和銷售等輕資產環節,生產和加工雖有一紙合同約束,但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薄薄的契約解決不了奶農和乳企的困境。
奶業發展事關國人的幸福生活,農民的就業增收,國家重要農產品和食品供給保障,意義重大。剛剛召開的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暨奶業振興大會發出宣言:以穩固奶源為己任,構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廣大奶農結成命運共同體,共擔壓力、共享成果,緊密協作、共同發展。對當前我國奶業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和攻堅期意義重大。
應當看到,雖然當前市場供求矛盾凸顯,但從長遠看我國奶業發展依然具有深厚的潛力,當前乳制品的飽和充其量是臨時性飽和。去年全國液態奶銷量增長在各類大宗食品中仍是較快的。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放開“二胎”政策等利好消息,奶類消費可望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我國奶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階段。當前在奶業結構調整轉型期,在奶農嚴格按照合同生產的情況下,乳企要嚴格遵守契約精神,更要眼光放遠,在市場消費不振時,負起振興民族乳業的責任,不能在國外奶粉價低時,限收國內牧場鮮奶,要切實履行自己的承諾,切實建立與奶農的命運共同體,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傳統奶業向現代奶業轉變,只有奶農和乳企共同承擔起責任,才能實現養殖和加工共贏生態圈的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