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省市縣鄉村各級脫貧攻堅工作隊帶領廣大的群眾,忘我的奮戰在基層一線,在住房改造、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并取得很好的實效。其中產業的發展作為群眾收入的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群眾在實際“指標”上的脫貧,但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項目規劃部門“規劃”過多, “越俎代庖”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作為項目規劃部門和脫貧攻堅工作隊,做好“三要”,防止產業發展“越俎代庖”。
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產業扶貧的關鍵,要摸透村情、鄉情、縣情,了解和把握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市場容量、產業鏈接等方方面面因素,只有 “知根知底”,才能讓扶貧產業真正根植于區域資源優勢。同時,還要因人制宜,要充分考慮人力資源狀況,把準不同扶貧對象的“脈”,實事求是,統籌兼顧,把各方扶貧力量和資源整合好。
二要調動群眾積極性。扶貧產業再好,群眾不接受,也等于零。做好推廣員,要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和想法,了解他們的所想、所盼、所憂,通過政策宣講、利益引導、典型激勵,更要發揮產業的龍頭帶動和能人效應,讓貧困群眾認識到差距、樹立起信心,真正調動起產業扶貧中貧困群眾主體的強大內在動力。
三要做好服務和保障。產業扶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有的有產品沒資金,有的有人力沒技術,有的有產業沒產業鏈,這就要我們項目規劃部門、政府在“建基礎設施,抓技術培訓,做產品推廣,引資金活水”等方面切實提供保障,做好服務。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改變以往“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但是也要防止血液是否適應身體的需要,防止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越俎代庖”。
作者單位:滄源自治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