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之一:過分抬高“新儒學”的地位。社會上和學界有一種傾向,排斥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將“新儒學”抬到至高無上地位。這是有悖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政策的。
無論是傳統儒學還是“新儒學”,都有其用以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積極作用,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其正能量的積極作用,但并非其所有學說、觀點和理論都是正確的,更不能作為興國、強國的指導思想。這是兩個問題,不能混淆。
我們黨重視傳統文化和提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并不是要以傳統文化來替代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那種鼓吹黨的指導思想的多元化的論調,是錯誤的、有害的。
傾向之二:泛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和稱謂。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要科學、精準,不應泛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和稱謂。比如什么叫“國學”?不少地方和高校都成立有“國學院”,但為什么將傳統文化稱為“國學”,卻沒有科學的論證和說明。將以“儒學”為主導的傳統文化簡單地稱為“國學”應當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說明才行。
傾向之三: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兜售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對傳統文化一定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不能認為凡是傳統文化都是好的、優秀的。反觀現在的一些影視劇,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一個時期內后宮戲充斥熒屏,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很吸引觀眾眼球。這傳播的究竟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值得研究。在1980年代以后“厚黑學”之類的糟粕,不是以傳統文化的名義在圖書市場很受歡迎嗎?一些官員變成貪腐分子,不少人就是受了其影響而墮落的。當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也不是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而是要求堅持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