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例
編者按: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環境的轉變,古城古鎮古村落的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系列變化。其中,尤以“互聯網+智慧旅游”的模式最為突出。事實上,不只是古城的旅游產業要緊跟時代轉變發展思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與時俱進,更要通過先進技術來實現文化的傳承。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智慧旅游”也逐漸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思路。所謂“互聯網+智慧旅游”,即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借助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發布,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從而達到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實現方便快捷的效果。在以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古城鎮旅游發展產業來看,互聯網+智慧旅游更是可促進古城鎮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文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例進行分析,探討關于“互聯網+”趨勢下古城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
一、龍門石窟發展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
二、“互聯網+智慧景區”龍門模式的基本內容
2015年,龍門石窟與騰訊開展合作,正式開始“互聯網+龍門”的發展模式,雙方充分整合各自的優勢資源,將騰訊互聯網技術及資源與龍門石窟產業有機結合,讓“互聯網+”成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新動力。據了解,自上線以來,龍門石窟微信公眾號平均每天增加粉絲9000人,智能語音講解功能平均每天超過12萬次點播,微信購票功能僅上線20日就有超過13000位游客使用,成為國內“互聯網+”智慧旅游的典范。
據了解,龍門石窟的智慧旅游模式主要分為四大類:
1.在互聯網+購票方面,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
游客可以通過手機實現自主購買電子票,方式包括在龍門石窟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內購票、景區入口購票墻掃碼購票、在各類宣傳廣告等媒介上掃碼購票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人流高峰期的擁堵風險,減輕了景區的人工售票壓力。
2.在互聯網+游園方面,實現了從“觀光”到“體驗”的轉變
“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上線運營后,游客可以體驗三大類十項產品,具體包括:掃碼過閘機,實現3秒自助快速入園;向龍門石窟景區官方微信服務號回復景點數字編碼,即可體驗對應景區內64個景點的語音講解、文字及圖片說明;通過微信搖一搖功能,可以參與“體驗360°全景洞窟”、“拜盧舍那上心香”、“龍門送您祈福魏碑”、“盧舍那下許心愿”等互動體驗項目。
3.在互聯網+管理方面,實現了從“大眾”到“個體”的轉變
統一管理智慧龍門平臺,不斷積累游客大數據,利用后臺數據分析,根據游客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旅游推介、旅游服務等,逐步探索“龍門+”的新服務模式;設立微信在線客服,實時與游客保持互動溝通,針對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快速高效地解決游客咨詢、訴求、求助等事宜。
4.在互聯網+宣傳方面,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
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勢宣傳渠道和影響力優勢,借助騰訊網、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手段,對騰訊QQ用戶和微信用戶開展高密度的立體宣傳,塑造龍門石窟景區品牌新形象。
不可否認,在傳統旅游行業融入互聯網+模式后,真正實現了從“門票經濟”到“產業經濟”的轉變。龍門石窟景區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線投放當地特產、酒店住宿及娛樂設施等更多旅游產品信息,營造新的旅游消費業態,助推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龍門+”產業新格局,為全國古城鎮旅游業如何與互聯網融合,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標桿和典范。
三、對于傳統古城鎮開發模式的啟示
1.“互聯網+”成為活化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古城鎮古村落較多,但多由于歷史久遠,戰亂頻繁,現存文物和都城遺址的展示處于靜態、孤立運作階段,旅游觀賞性不強,可體驗性較差,游客很難從中領會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那么如何把靜止沉默、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轉變為生動活態的文化旅游產品,其中必然需要活化歷史文化遺產的措施。活化歷史文化遺產,可借助互聯網,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依托手機等智能終端,對景區文物資源、傳說典故等進行活化,將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情形進行再現,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和感受。
2.“互聯網+”有助于促進對古文物的深層次保護
目前中國古文物的保護傳承,大多停留在表層,僅是進行基本收藏保護,或者進行圖片文字等基礎資料的記錄。這些弊端對于深刻發掘文物內涵,展現中華古人先進技術與高超智慧造成了不小的阻礙。但通過“互聯網+”模式,以及利用先進技術,如3D掃描技術對古文物進行徹底掃描與記錄,使古文物從內到外,從表層到工藝技術一一展現,為園區文物保護與開發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同時通過互聯網終端,自動對各地各類文物進行比對分析,從而發現其中基本的發展規律與異同,為還原中國古代先進技術與真實歷史做出貢獻。
3.“互聯網+”打造各方協作共贏的高效平臺
互聯網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真正的基礎設施之一。它不僅是一個可以提高效率的工具,同時是未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特征之一。在各個領域,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去集中化,打造四通八達、相互聯接的蜘蛛型發展模式。尤其在古城鎮開發中,互聯網有助于整合各方資源優勢,不僅做到對古文物的保護傳承,更可對精神文化進行守護和發揚,政府也可通過“互聯網+”溝通社會與民眾,建立健全三方聯動的保護機制。在古鎮開發過程中,“互聯網+”還可起到輻射帶頭作用,因為它可協同周邊區域,打破實體地域的經濟集合概念,真正發展區域化經濟,實現共同致富。
四、個人感受
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開發不應只依賴于秩序化管理等傳統發展模式,而應積極與時代接軌,以新技術進行古文物傳承保護,以新思路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管理,以新發展進行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以新方式縮短文化遺產與受眾的距離,以開闊思維擁抱世界、擁抱未來,只有這樣,文化遺產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最終的傳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