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龔自珍《定庵續集》卷二《古史鉤沉二》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鄉土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7年下半年,我在做新修《樂安縣志》鄉鎮資料收集工作時,對編修村、鎮鄉土方志問題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試掘”,編有《公溪鎮志(初稿)1986-2016》及《公溪鎮鄉土志》。現根據編寫當中形成的一些思考,并結合當前的形勢、特別是鄉鎮的實際情況,寫了這篇小文,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編修村、鎮級鄉土方志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
傳統中國,鄉土為重。“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哪怕權高位重,也會有個辭官歸老。
正是因為有廣大鄉村的存在,中華文明才得以數千年一脈相承、綿綿不絕、生生不息,都城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毀棄、遷移,王朝可以一代又一代的更迭、湮滅,只要鄉土在,火種就在,文明之焰,必不熄滅。
近一個世紀前,毛澤東等人經過探索,發現了中國革命的邏輯: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村占了疆土的最廣大區域,農民占了人口的最巨大比例,要了解中國就必須先了解中國農民,要變革中國就必須先變革中國農村。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邏輯,才有了后來中共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事實上,也正是這場迸發自中國鄉村的革命,才是近代史上最徹底的社會革命。
時間跨越一個世紀,生活在城市的中國人已超過半數,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還在繼續演進。城市在國民生活中舉足輕重,在國民經濟層面尤為如此,像西安、武漢這樣的省會城市居然以一市之力占據全省GDP 的三至四成以上。
這些年,為了追趕時代,我們一路狂奔,為了輕裝前進,廣大鄉土已經被我們當作包袱遠遠扔在了身后,原來偉岸、模糊的前行者的背影,已然近在咫尺,追蹤的標桿漸失,再往前歧路縱橫。是時候審視我們今后的發展戰略了,“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奇跡崛起,中國的鄉土也經歷了一場巨變,國家在中國的鄉村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天翻地覆,特別是新蓋的房如雨后春筍、日新月異,新修的路如經絡血脈、四通八達。當然,有時候另一面同樣引人矚目:農村之于城市,除了旅游休閑、探親尋根、供糧供菜之外,幾乎就是個累贅,貧窮、落后、凋敝、老齡化、空心化、留守兒童、環境危機等等。毋庸諱言,中國鄉土整體的功能萎縮與產業衰敗,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把城市看成是未來與希望,把鄉土看成是落后與殘闕,那么這種萎縮與衰落,無疑是值得歡呼的,抱殘守缺有什么必要?!蟬脫才有新生。不過,事難必至,理無固然,人世間唯有"價值"難定論。且不說城市化的弊端正與它取得的巨大進步如影隨行,只看那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心懷二"顧",甚至數"顧",每年不辭辛勞象侯鳥般往返穿梭,就知道此中之"力"是決非一般經濟之力所能消平的。面對這場偉大的社會嬗變,任何率意的價值品斷,都顯得過于膚淺。
在這個言必及北上廣的時代,為什么我們還要回望鄉村,再造鄉土?鄉土、城市,原本一體,血脈相連,本末相通,彼長此消,互為響應。如果把今日中國看成是一個圈,那么鄉土就是它的沿;如果把今日中國看成是一棵樹,那么鄉土就是它的根。
鄉土,是巨人之踵。鄉土,是文化之源。
鄉土再造,重在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并稱五大建設。其中警句,振聾發聵: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十九大報告》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文化養分”、“歷史底蘊”,是其中的點睛之筆,是我們前進的自信之本、力量之泉。
李克強總理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促進農村移風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由此足見重視鄉土的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共識,一種潮流的趨勢。也許現在很多人的感覺還是只見水起不見汪洋,但它必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局面,這是毫無疑問的。而編寫村、鎮級鄉土方志,作為鄉土文化建設的基礎,先行先干,自然是“鄉村振興戰略”題中之義。
二、編修村、鎮級鄉土方志是鄉村治理現狀的迫切需要
我們處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全國范圍的人口大流動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性特征,大量的鄉村人口、內陸人口流向了城鎮,流向了沿海地區。但與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規模人口遷徙、移民潮不同,這個時代人口流動的特點是居住地(戶籍地)與就業地(工作地)分離,而且往往是跨行政區域、跨越地理區域的分離。正因為這種分離的社會現狀長時期存在,與此相對應的那部分流動人口的身份認同,甚至人格認同,逐漸成為事實上的社會問題。這類社會性認同是人的一切情感的基礎,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試想人如果沒有了對自身是人的認同,從何產生同情之心?遺失了社會性認同的人,與行尸走肉無異。
放眼山野鄉間,一個個村莊星羅棋布,雖然大都關門閉戶,除了老人孩童,青壯罕見,但村莊里的房屋是越蓋越多、越蓋越漂亮了,盡是些動輒數十萬元的小洋樓,造型推陳出新,裝修極盡心力,這其間沒有一種情感、沒有一份認同,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內陸鄉村,居民半數以上、青壯年七成以上外出務工是常態,鄉間的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全仰仗于他們,可以說他們是這個社會的支柱力量,其中年齡在四十歲上下那個階層更是支柱中的中堅,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正好契合了我國經濟發展由低到高的歷程,無論是從年富力、人生經驗,還是從社會資源的支配力來看,都是最具能量的。“倉廩實而知禮節”,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級:物質性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needs)。現在,這個年齡階層的人就正處在重新審視自己情感與歸屬感的階段。
從1992年算起,當年的懵懂少年,而今恰已是四十而惑,“我是誰?”、“我從哪來?”,這些原本篤定無疑的信念,早已經在多年外出的熙來攘往生涯中,漸趨模糊。這些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現在成了潛在的重大社會問題。怎樣給這些浮動的心一個定錨,怎樣給這些游走的意念一個指引,成為鄉土再造的核心課題。
《十九大報告》中有這么一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沒有了人,沒有了人心,一個區域社會不論輸多少“血”,也是似水侵沙,莫可或扼。留心,即是留人。“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近些年來,國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大對農村的投入,真好比久旱下了一場透心雨,極大地緩解了鄉村區域長期饑渴的狀態,極大地改善了鄉村區域的基礎建設面貌。但與此同時,這一政策的局限性也慢慢浮顯出來,如何才能建立長久有效的鄉土建設機制?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其實很簡單,外部營養的累積,畢竟替代不了自身的組織生成。
鄉土自身組織的養成,首在鄉土文化的培育。鄉土方志的編寫,是培育鄉土文化的基礎。
三、編修村鎮級鄉土志,為鄉村的有效治理搭建一個平臺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早已進入數字化時代,但相比較即將到來的網絡化、大數據時代,這還僅僅是個開端,大互聯網時代必將對廣大鄉村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產生深刻影響。然而現實的狀況不免讓人略有遺憾,雖然智能手機早已裝配到個人,雖然行政辦公早已電子化,但里面的內容卻與數字化要求相去甚遠。且不說許多村、鎮現有的檔案、資料、統計工作遠遠覆蓋不到豐富、生動的現實狀況,現存的資料、數據往往殘缺不全、舛謬百出,單是他們賴以充當門面的政區簡介,就常常叫人啼笑皆非。舉個例子,百度百科“公溪鎮”詞條中在“區劃人口”里有這樣一段:
“2015年末,轄公溪居民委員會和荷陂、公溪、蓮塘、楊家、丁垅、樂家、陳家、蕪頭、武家、新居10個村委會;下設2個居民小組和 121個村民小組。全鎮下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4個自然村,人口42249人,常住人口14103人。2015年末轄區總人口29261人,其中全鎮常住人口18221人;流動人口11040人;總人口中,男15668人,占53.5%,女13593人,占46.5%,18歲以下6171,占21.1%, 18-60歲18147人,占62%,60歲以上4943人,占16.9%……”
到底2015年末公溪鎮有多少人口?其中常住人口又是多少?面對著同一時間節點上的這些人口數據,叫人莫知所從,從注釋看,參考資料都是源自權威的政府部門。
鄉土社會的治理有效性,一直以來是個令行政者頭疼的問題。《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句話,其中“治理有效”是其余四句的基礎。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來臨,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鄉土方志的編修為這一方案的運用提供了新的契機。鄉土方志作為鄉土文化重建的基礎,其作用好比電腦里面的操作系統,為鄉土再造、鄉村治理提供了一個平臺,既是當下資料的大匯集,為鄉土的有效治理提供依據,也可作為長時段的效驗總結,為鄉土治理提供規律與借鑒。
四、結語
天覆地載,乾坤化育,世間萬物生長莫不講究個天時地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時運與環境的要求其實幾近苛刻。在科技發達的今時今日,人類近乎無敵,可以上九天,可以潛五洋,橫行無礙。也許正因為此,一時的超能遮蔽了許多基本的事實,讓人看不到真相。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并非真的盲、聾,繁華繚亂,失了真相,與盲聾無異。
放在一個長時段來看,人類的生存與繁衍,遠非超能無敵,更做不到隨遇而安,真正可讓他們得以生生不息的棲居之所,其實非常難得。且不說高山深海、荒蕪沙漠這一類的極端環境,就算是一般的清山秀水之處,真讓人類代代傳承之數百年還興旺不絕的,非靈境不能。往往是看好的依山傍水卜吉而居,不過數代,就不得不遷徙另覓,否則難免敗亡。或天災、或瘟疫、或戰亂、或苛政、或爭斗、或人丁不旺,常常導致了許多人類集聚之地傳承失序、文明斷裂。文明非累積不能致,人類如果掐掉自己的文明史,不如草木。文明正是歷經碰撞與突變,依然前行不輟,一脈相承,才有今日的昌盛。
那些歷經了百年、千年,乃至數千年歷史遴選過的人類宜居鄉土村鎮,散布在華夏大地,燦若繁星,成為承載、傳續這古老文明的據點,猶如巨樹的須根,看似柔弱,實則是支撐巨樹參天,長盛不衰的根本。編修村鎮鄉土方志,不但是當下國情民意的急需,也是一項繼往開來的文化盛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