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故鄉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誰不愛自己的故土家鄉?鄉愁,就是一份濃濃的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在不同人的腦海里,鄉愁是門前那條清澈的小河留下的兒時嬉戲聲、是村頭那棵高大而長滿濃密葉片的老樹下玩耍的追逐身影、是田頭大伯講述的一個個過去鄉下有趣故事的回味、更是一家人在宅基前場地上坐著板凳圍在一起吃飯的情景。總之,鄉愁是抹不掉的一縷芳馨、揮不去的一份刻在心底的永久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調研時強調,農村要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時下,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夢”引領下,在各地蓬勃興起,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成為重要內容,各種人才成為農村工作邁步向前的關鍵要素,則年輕人是不可或缺又十分可貴的一支生力軍。
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農村地區年輕人少之又少,有的因上學、參軍、結婚等因素離開了,有的因賺錢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走了,也有的因莫名緣由不想呆在農村漂游在外;因此不少農村成為“空心村”,村里除了老人多外,就是孩子,農村建設力量嚴重缺乏。就是比較發達的滬郊農村,也不同程度存在“空心村”現象,農村發展因“人”的因素陷入尷尬。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除了傳統的“跳農門”思想外,還有個別農村組織沒有很好地發揮年輕人的作用;特別是對有一技之長的青年缺少關愛、引導與重用,使他們感覺有力使不上,難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青春是美好的,鄉愁是難忘的。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一展身手,在新農村建設中成為“主角”?除了相應的人才政策、農村建設項目吸引人的地方外,鄉愁也是一帖極具針對性的良藥。讓那些土生土長的當地年輕人帶著一份濃濃的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回到故鄉描繪藍圖、成就事業;讓那些有志于農村發展的大學生、科技人才在利農惠農的大舞臺上盡情揮灑、譜寫華章。對此,各級農村組織圍繞發展、記憶鄉愁這個主題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筆者建議,首先,可以在農村中廣泛開展“故土情、故鄉美”宣傳教育系列活動,與廣大農村年輕人交實底、講實情,并聽取他們的真知灼見;其次,“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繪制一份符合實際的發展藍圖,讓年輕人想干事、有事干、干成事;再次,建立“故鄉主人翁機制”,為鄉愁增添新內容、新故事、新情景。這樣,鄉愁作為一種農村文化,必然會聚集更多的年輕人,在沃土上開創出絢麗奪目的農村事業新境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5-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