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分化日益加劇,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以及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瓶頸、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方向。
就贛南山區鄉鎮的實際情況來看,應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利用好精準扶貧工作相關政策,著力從貧困人口中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當然,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模式,必須依靠各地根據自身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比如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現場傳導型培育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育模式、項目推動型培育模式等。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可以汲取以往的各種經驗,根據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創新適合當地特點的教育培訓模式,包括大力推行農技推廣面對面等培訓模式;探索“互聯網+培訓”模式,實現在線學習、在線技術咨詢、共享教學資源信息等等。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抓好培訓教育的同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還要確立好培育對象,做到有的放矢、以點帶面。現階段,農業生產企業帶頭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學生村官、種植養殖大戶等具備成為職業農民的潛質,可通過對這一群體的先培訓、先引導,實現示范帶動,推廣普及,逐步建立起一支穩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并持續優化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建立產業基金,對創新型農業產品和技術進行引導和扶持,積極探索新型農民協會,構建起高效暢通的專業化交流平臺,讓農業真正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讓農民真正成為受尊重得實惠的好職業。
(作者:客家新聞網特約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客家新聞網 2016-12-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