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互聯網+”、供給側改革戰略的實施,全國各地農村電商發展如火如荼。
繼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首次將“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單獨列出。而商務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則確立了到2020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000億元的發展目標。
在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的湖南,農村電商方興未艾,亟待破解幾大瓶頸,以加快其全面落地進程——
瓶頸之一,農產品精品品牌少。圍繞農村電商的競爭事實上很激烈,農產品品牌之爭則是重中之重。湖南是農業大省,但生產源頭分散,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雖不乏優質農產品,但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鮮為外人所知,市場價值相對被低估。要讓更多“湘品”上網出湘,還得多在打造、經營區域品牌方面下功夫。
瓶頸之二,“保鮮快遞”難。農村電商對農產品的保鮮程度和運輸時效性要求較高。但當前我省農產品物流仍普遍存在成本高、運輸質量低、時效性差、服務品質欠佳等問題,尤其是冷鏈物流參差不齊、相對落后。不少農民難以負擔高昂運輸費用,眼睜睜看著勞動成果爛在地里。
瓶頸之三,農村電商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農村電商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把握機遇好好發展下去,迫切需要既懂互聯網技術又了解三農需求、富有創新精神的“將帥之才”。
破解這些瓶頸,首先要厘清思路——
打造農產品品牌效應,最根本的是要依托我省農業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打造一批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為城市居民所關注和喜愛的新、特、優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并在線上、線下進行多方宣傳推介,重點向外埠傳播、營銷。
積極響應城市居民消費者需求,正視農村電商物流“痛點”。要融合公共信息共享平臺、第三方農產品電商平臺、手機移動終端、APP、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多方資源來解決農產品物流信息滯后問題。要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物流渠道體系,發揮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打通農產品運輸“最后一公里”。
下大力氣引進、培育農村電商人才,著力提高他們發掘優質農產品貨源及辨別農產品質量優劣的能力、全面協調農產品“上行”及優惠工業品“下行”的能力、在銷售農產品同時橫向發展農村其他產業的創新能力。
運用“農業+新產業”模式即“農業+食品加工+旅游+生態+教育+文化+康養”等多產業深度融合模式,拓展農村電商內涵和外延,拉動地方產業經濟發展。
在推進農村電商全面落地湖南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找準抓手,又要注意防控風險——
發揮訂單農業調控農業生產的杠桿作用,有效解決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農村電商交易平臺集在線展示、訂購、支付、結算等功能于一體,要凸顯其以銷定產的功能,為供需雙方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詢與供求服務。
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經濟實體創新。以電商批發市場為例,應提供農產品快速銷售交易平臺,以及更成熟的經濟實體支撐,以帶動勞動力就業,增加政府稅收,助力解決食品安全管理難題。
解決融資難問題。可引進在線供應鏈金融業務,為農村電商提供資金池,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資金高效、流程優化、風險可控、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融資平臺,以實現農產品電商生態圈中各主體的合作共贏。
穩步推進,加大風險管控防范力度。建議農村電商企業進一步明確平臺交易規則,增強法律保障意識及設置,并引入保險機制,以解決因價格波動或其他各種因素導致傷農的風險轉移問題。比如農業險、貨運險可規避“基地+城市社區”直配模式中的商品送達及時性風險;線上訂單取消險、倉庫企業財產險可規避“批發市場+宅配”模式中的風險;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公眾責任保險可健全農產品電商標準體系;食品安全責任險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保護消費者權益。
作者系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副主席、湖南省對外經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長沙沁坤大宗農產品現貨電子交易中心市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