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經過改革開放37年來的努力,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三五”是決戰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在今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們要用心貫徹“五個一批”,用實際行動做出成效,作出特色。
一、扶貧要扶資,扶資是基礎。優先解決貧困戶當前面臨的生活困難,是做好脫貧攻堅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中西部邊遠地區許多群眾仍生活在溫飽階段,為貧困戶“輸血”,通過社會保障兜底,優先解決生活困難,保證群眾基本的生產生活,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
二、扶貧要扶志,扶志是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所以我們的扶貧工作,要喊醒貧困戶,喚起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用發展生產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發展致富,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擺脫“等靠要”的思想,保障脫貧攻堅工作有成效。
三、扶貧要扶智,扶智是保障。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窮根,防止出現代代貧的重要保障。堅持和落實教育脫貧,加大對貧困地區資金傾斜,加大對困難群眾家庭子女上學的幫扶力度,是有效根除貧困的保障。
四、扶貧要扶質,扶質是要求。扶貧要讓全體困難群眾不漏一個的脫貧,是長期脫貧,不能使短期脫貧后復貧。因此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任務,在開展工作中,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落實,不能只“輸血”度過一時的貧困,也不能只“造血”不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要堅持將“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等措施,讓有勞動能力的無后顧之憂,敢于行動,讓無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弱的貧困戶也能有長期保障性脫貧政策、脫貧措施。
脫貧攻堅是一項艱苦的戰斗既要“解民憂”還要“除民困”實現“群眾福”,基層干部群眾任務重,壓力大,但是我們更要發揮紅軍精神,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推,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