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解決“三農問題”不在”三農“本身,從四大生產要素看中國農業
早就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解決“三農問題”不在”三農“本身,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不在農業,而在整個三次產業政策配套、金融服務。而中國農業更注重通過政策手段來解決。中國的農業政策演變,由于歷史原因、產業結構、政策經驗等的原因,盡管政策的方向在不斷向著好的方向演變,但是經歷了太多的波折,也主要是由于農業的特殊性,政策的目標太多,事事兼顧、所有的利益都要考慮的結果就是造成政策的錯誤預期導向、政策的多變性,加劇了中國農業資源優勢(廉價地租、廉價勞動力)的喪失,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和保守性,效率優勢(土地生產率、單產)無法跟上,加劇了中國農業的競爭力的劣勢,加入了WTO的大家庭,遵守國際的游戲規則,無法阻擋洶涌而入的進口農產品。整個資產要素價格的畸形發展和扭曲,才使得中國農業的問題愈演愈烈。
其實從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來看,拋去政策因素,從資本、土地、技術、勞動力來看一看中國農業生產。
一、資本
從資本方面來看,農業投資的周期長、回報率低、風險大,無疑要通過國家政策來引導資金流向,但是從目前來看,政策導向不力,水性楊花的資金大量流入非實體領域。因為農業的弱質性,對傳統農業進行保護與補貼是個普遍性的世界命題。但是,補貼的方向及力度,導致要素和資源的錯配,導致解決了一個問題后導致了另一個問題。
二、土地
從土地來看,土地的規模化利用趨勢不斷提高,但是相比較應要的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從土地的租金來看,受房地產價格影響,記得李昌平說過,如果一塊土地種房子要比種莊稼收入要高,那么傻子才會種莊稼(大概是這個意思),非農用地價格暴漲,地王頻現,經濟學上不光存在工資看齊的原理,農業用地的價格也要向非農用地看齊,土地租金價格不斷提高。
三、勞動力
從勞動力來看,絕對數量倒是不少,勞動力質量盡管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總體較差。從勞動力工資水平來看,相比于其他區域發展中國家來看,人口紅利優勢已經喪失。
15-64歲人口對全球增長的貢獻(%)
從國內來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工資向非農工作的農村勞動力看齊,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大增,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益并未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逼迫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工資大幅提高。
2008-2014年農民工月工資收入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尤其是2010-2013年,勞動力成本的增速都在20%以上,2012年部分甚至超過30%,勞動成本在總成本的比重也出現一定程度提高,而美國從2000年到2014年,玉米、生豬和大豆的勞動力絕對成本有所下降,而總的生產成本仍在增加,玉米每英畝使用的勞動成本從2000年的35.57美元下降至2014年的27.91美元,所占比重從14.42%大幅下降至4.05%;小麥的勞動成本小幅增加,但是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10.38%下降至6.26%;生豬(含所有養殖階段)養殖中勞動成本從7.28美元/英擔下降至5.15美元/英擔,所占份額從23.36%下降至5.06%,大豆勞動力成本從21.52美元/英畝下降至20.78美元/英畝,所占份額從8.47%下降至4.35%。
2000vs2014年中國與美國勞動力成本占農產品生產總成本的比重
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使得農業生產中勞動成本所占的比重快速提高,機械化水平低的農作物品種及中小養殖戶及企業被快速替代及淘汰,使得我國農業的規模化水平和農業生產的效率快速提高。同時由于務農的機會成本大漲,造成了部分農村土地的大量閑置。
四、技術
技術進步在農業生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農業生產中的轉基因技術就是制約中國主要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瓶頸。在轉基因技術方面,研發上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在應用上保守謹慎。在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方面,仍然有較大差距。
盡管這幾個因素是最底層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制度和政策的方面的影響對要素的配置和要素價格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制度和政策可以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也可以讓資源錯配和要素價格扭曲。目前,從農業部門的就玉米政策等的改革來看,農業部門負責人也明確表示確保政策目標的單一性,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布瑞克農業數據2016-09-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