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張文匯:金融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

[ 作者:張文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23 錄入:實習編輯 ]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因此,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引導“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政策。那么,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其金融需求何在、金融在推進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中會有什么樣的作為,值得探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性

吉林省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單產、總產、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調出量等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全國改革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但是,當前吉林省農業農村發展和全國大形勢一樣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困難和問題。一是糧食生產品種結構出現失衡,進而導致市場價格波動加劇。目前,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占全省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8%、水稻播種面積占全省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2%,兩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全省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超過了九成,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比重更是達到94%。但是有效供給并未適應需求變化,“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玉米、水稻等農產品庫存過高,而大豆、白糖等過度依賴進口,產能分配出現了結構性失衡。截至2015年末,吉林省糧食庫存1076億斤,其中臨儲玉米885億斤,占庫存總量的82%。品種結構失衡又導致了市場價格的波動,2015年,吉林省玉米再次增產,但價格卻較上年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價格同比下降20%左右。二是農業生產成本仍然較高,國內外糧價逐步倒掛。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農民數量占比較大,但土地較少,農民人均耕地面積6.7畝,使得盡管在農民流動、土地流轉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成本仍然較高,造成了國內外糧價嚴重倒掛。2015年,我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平均價格為每噸162美元,比國產玉米價格便宜約60%;從美國進口玉米平均價格為每噸149美元,比國產玉米價格便宜約63.2%。因此,農業結構性改革必須從需求端向供給端轉變。三是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嚴重。在農民收入方面,過去產業補貼政策多以增產為導向,產量高與收入高掛鉤。而在糧價大跌、庫存高漲的情況下,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已十分嚴重。2015年,國家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比上年每斤降價0.12元,吉林省農民種一畝地玉米將少賣200多元,僅夠上成本。所有這些情況都表明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金融在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金融業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一是改革的資金需求給予了農村金融發展巨大的空間。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農產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即降低玉米等個別農產品的積壓庫存,通過規模經營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還要補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其中,特別是要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在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市場調節的空間,以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建立合理的供求結構和吞吐調節機制。在此改革過程中,農村的資金需求缺口將會很大,金融機構大有可為。二是亟待推進的農業結構調整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根本。始于改革開放的農業增長,較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的是投入的增長。在經濟發展新階段,農業供給側的增長應該更多地依靠農業存量結構改革、技術創新、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制度進步,以形成農產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可持續動態均衡。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要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另一方面,要促進農業結構的優化。我國農業正面臨高成本時代的到來,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因而,需要在有利于資源節約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高端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消除化學農業帶來的耕地污染,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改進農業增量資源配置結構,逐步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三是現行農村金融服務瓶頸給予了農村金融發展最充足的理由。目前,“三農”金融的痛點在于風險大,銀行在無抵押無擔保的前提下,主動放貸的意愿不強,商業銀行對“三農”的支持仍存在不敢貸和成本過高的想法。農村銀行網點建設也與需求存在較大矛盾,尤其在邊遠貧困地區,銀行出于成本的考慮,設立的網點相對更少,而這些地區的農民對電子銀行、網上支付等新型金融服務模式不熟悉,則更需要將銀行網點延伸下去。四是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成為農村金融發展最大的政治動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的方針,并對金融系統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金融系統應當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認真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把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解決金融業自身結構性矛盾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創新,健全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以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業積極參與和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形成“三農”補短板、農業現代化加快與金融業穩健發展、轉型升級加快的良好雙贏局面。

金融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主要著力點

一是推動以提高農業供給效率為目標的農村服務業金融發展。加大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等方面的金融服務力度,以金融服務帶動農業內部增產增收。積極發展大田托管、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金融服務。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支持建設特色旅游村鎮、發展新型鄉村旅游休閑產品、發展智慧鄉村游,增強營銷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從金融角度刺激農村經濟活力。

二是切實提高以促進農業創新創業、培育農業增長新動力為主要切入點的農村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應該是簡單的農業生產導向性的發展,而應該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尋找農業發展的新動力。因此,需要促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的新組合,需要農業經營制度、經營方式的創新,培育農業新型業態。在“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中,探尋農業發展新機制。特別是要關注對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的金融支持,提高農業創業成功率。

三是探索建立農業供應鏈金融體系。農業是一個由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銷售、農產品收儲和加工、農產品銷售等環節構成的一個產業鏈。在農業產業鏈內,維系產業鏈運作的各個主體之間,例如農資公司、農戶、合作社、農產品收儲和加工企業、農產品貿易公司等之間,在產品和勞務等的交換過程中,形成了物流服務流和資金流的雙向循環,并形成了農業供應鏈,供應鏈各環節的資金需求就是農業供應鏈金融產生的前提。農業產業融合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四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要順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要求和農業科技發展新需要,從全球農業科技發展的高度,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金融在支持現代種業體系培育中的作用。推動金融服務創新的引領性、金融支持創新的系統性和金融創新的整體性,統籌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推動區域性、行業性科技協同發展,助推綠色農產品增產增效。

五是強化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效果。推動農村產業交叉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舉措,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政策的重點應該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相聯系,帶動農戶進入市場,可以更好地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發展。

六是建立基于移動互聯的“農村電商+信貸”金融服務模式。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將在農村領域逐漸發展起來,國家也陸續出臺了多項扶持農村電商的政策,農村電商也必將成為聯結農戶和市場的重要通道和平臺。通過這些平臺,積累數據和信息,有助于金融部門探討“農村電商+信貸”服務新模式。因此,金融部門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過程,就是尋找自己的藍海市場的過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的構建、現代種業體系的培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等多方面,目的在于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精準脫貧。對于我國傳統金融業而言,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以創新的模式融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行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2016年第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一级少妇a在线播放 |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院在线 | 热久久精品视频14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