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首份權威反映中國城鎮化進展的官方報告——《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這份報告對中國城鎮化的一些最新進展、地方的具體做法和經驗作了介紹,并就如何推進農民工融入城鎮提出了對策。
拓寬落戶渠道
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看來,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更應該是人的現代化,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
因此,對于進城農民工來說,如何讓他們在城鎮扎根落戶、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并安居樂業,是當前新型城鎮化面臨的重要課題。
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4月19日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新型城鎮化工作將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拓寬落戶通道,實行更寬松的戶口遷移政策。據了解,目前全國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方案。“現在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開了落戶政策,但只放開了對本地的落戶政策。這是不合理的。在人口落戶方面不應該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視。”徐林說。
在放寬落戶的同時,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保障非戶籍農民工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也是這份報告所提及的重要對策。“即便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按照我們測算那時候仍然有2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他們還是不能得到就業地和居住地的戶口。”
徐林表示,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體現在基于居住證制度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這些人擁有居住證,就應該基于居住證享受這個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的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自身及家人享受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等。
保障農民“三權”
農民工進城后,他們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簡稱“三權”)是否還能得到保障?是否有農民工因為不愿意放棄這些權利而保留農村戶籍?這是中國城鎮化中不可回避的兩大問題。
針對這兩大問題,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新型城鎮化的工作任務里明確提到,將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農村的“三權”維護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這預示著未來農民工在進城工作期間有機會繼續獲得“三權”帶來的收益,同時也有機會在得到相應補償后放棄原有的“三權”,從而安心在城鎮落戶。
徐林表示,有人說農村的產權給農民工帶來的好處比他進城之后政府賦予他的福利和好處更多。其實這種情況多數只發生于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民來說,那個地方的宅基地不值錢,承包地掙到的錢是很有限的,即便是完全自己種,種糧食一畝地一年就幾百塊錢的收入,和城市打工一年幾千塊錢的收入相比是差很多的。”
“如果能夠有退出的激勵機制,而且一次性買斷的價格有足夠的吸引力,我可以考慮放棄‘三權’拿到更實惠的物質補償。”來自天津寧河縣蘆臺鎮某村的趙學新告訴記者,現在新生代農民工都不太愿意留在農村,更不愿意種地。
推行“購租并舉”
農民工進城后,居住和就業是他們最直接面臨的兩大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政府將如何出招?
為了滿足農民工在城鎮“住有所居”的需求,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1億人落戶的方案,主要是建立購租并舉的城鎮住房體系,使得能夠買得起房的人就買房,為買不起房的人提供公租房、廉租房,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
比如四川省率先提倡用“購租并舉”的方式幫助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同時化解房地產庫存,盤活閑置住房,努力降低房屋空置率。
而在就業方面,國家發改委將規劃今年為2000多萬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職業培訓。徐林說,“這些人過去務農,沒有其他技能,政府給他們提供培訓機會。很多用人單位也免費為他們招錄的農民工提供最基本的職業培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