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所推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將帶來農村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圖為2018年5月15日,江西廣昌縣水南圩鄉街道,施工人員正在沿道路栽植樟樹。 (東方IC 資料)
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分別從生態文明建設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角度,提出了“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任務。2018年5月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把生態環境問題上升為“重大政治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這一高度前所未有。
此前,2017年11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會議,會議審核通過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2018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這一文件,這一文件在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之前制定完成,體現了高層對此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高度的緊迫感。在2018年5月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顯然,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會。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專門就“鄉村生態振興”做了指示,他強調: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從習近平的論述及《方案》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的指導思想來看,現階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主要是從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入手,達到村容村貌提升、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目標。
無論是在政治建設的意義上,還是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上,人們都不難從深層次上把握當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大意義。
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必要性
幾年前,筆者在河南某地農村調研時聽一位鄉村干部介紹說:開始規劃新建農民住宅時,沒有想到應當集中建設上下水系統,結果農民入住以后才發現非常不方便。“沒有想到”,是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基礎上的傳統思想觀念不適應當下農村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現。
另有農村居民說,剛買了洗衣機時,沒有具體考慮使用時可能面對的問題,結果每次洗衣服,都要把洗衣機搬到屋外,人工舀水倒進洗衣機,排水時就直接把污水排到屋前田里,時間長了,含有洗衣粉的污水加上其他生活污水,就汪在一處發臭了。村里家家如此,加上農業生產排放的污水,導致村里所有河流、池塘、排水溝中的水體都變得黑臭。
類似現象,近年來筆者在許多地方的農村地區調研時經常見到,多年來也經常見諸報端和網絡上流行的“回鄉見聞”的描述中。
很明顯,農村人居環境的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的根本性變革。
首先,現階段農村居民的日常消費品,已經主要不是傳統農業時代的消費品,而是現代重化工業產品,從而對傳統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挑戰。
現階段我國相當數量的農村民居,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自然經濟時代、循環農業時代的民居。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可以直接倒進屋前屋后的農田里的,生活垃圾也可以集中起來變成農家肥還田。在我國工業化早期,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農村居民消費的工業品還比較少,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也不很多,所以農村區域受到工業生產和工業品消費的影響并不大,水、土壤、空氣基本上沒有什么污染。
從八十年代起,特別是九十年代以后,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農村人居環境開始惡化,顯示城市工業發展已經對農業農村產生了深刻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輕工、紡織等行業,九十年代初中期到二十一世紀初,高增長行業轉為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新一代的家電(電視、冰箱、洗衣機等)以及房地產等。2002年下半年開始,帶動新的高增長產業的是汽車、電子通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大多數屬于重化工業(城市房地產業異軍突起,是重化工業發展的結果和體現)。而作為重化工業主要產品的家電,如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電腦、熱水器、空調、微波爐、電磁爐,以及汽車、摩托車,這些產品在城市市場相對飽和的條件下轉而向農村市場挺進,日用消費品大量涌進市場,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入新階段。
事實上,農村人居環境的急劇惡化是從2008年政府實施家電下鄉補償政策開始的。一方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我國進入重化工業發展新階段之后,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為農民進城務工、提高工資性收入提供了機會,從而使農村居民家庭具備了家用電器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推進農村電網改造,為家電下鄉準備了能源和一部分基礎設施。早在1999年,經濟學家林毅夫就建議我國政府加快改造農村電網,降低電費,為農村居民成為家電消費者做好準備。林毅夫這一建議被寫進了“十五計劃”(2001年到2005)。
“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實施,為“家電下鄉”準備了能源供應。在農村區域普遍不具備消費家用電器的環境保護設施的條件下,家用電器大規模進入農村。大量工業消費品進入農村,給中國鄉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型污染源。
據報道,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農戶使用的洗衣粉、肥皂、洗發水、洗潔精等無機化工產品產生了大量難以分解的生活污水,嚴重污染了水源和土壤,加上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帶來了工業品消費垃圾巨量增加,從而對農村人居環境形成了極大挑戰,與原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相適應的農村人居環境已經無法承受。
其次,上述我國工業生產和農村地區工業品消費的現狀要求重建農村人居環境。
事實上,重化工業產品并不是任何居民家庭都可以無條件加以消費的,而必須依循重化工業自身的發展邏輯。重化工業需要巨額投資,需要發達的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與之配套,需要金融、物流、信息等生產性現代服務業與之相適應。因此,只有在作為交通樞紐、人口集中并且教育程度相對較高、財富集中、市場繁榮的城市,才能發展重化工業。換言之,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階段也就是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階段。
同時,重化工業為勞動者帶來較高收入,要求人口居住集中并且教育程度高,等等,也為大規模消費家電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家電需要集中供電,電視機、電腦需要集中鋪設管線,洗衣機、熱水器需要集中給排水,家電維修和售后服務需要在用戶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廢棄家電需要集中回收處理,等等。因此,不僅家電產品的生產,而且家電的消費,也與城市化緊密相連。
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來看,家電消費都是特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生活方式。只有收入水平超過溫飽需求,同時已經擁有一定的閑暇時間,才可能提升消費層次和結構,消費家用電器;只有消費者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才能使用家用電器,充分利用家電的功能。家電的消費者在精神上、政治上的需求和溫飽時代的人們是十分不同的,電視、電腦、手機等作為新型信息傳播交流工具,也極大地改變和重塑了人際交往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鄉村區域也將從傳統的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農村,轉變為現代農業社區,并且將由于生態文明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而轉變現代農村社區。
現階段,我國之所以出現了家電下鄉,除了多數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已經具備,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眾多且居住相對比較集中,尤其是在大部分省份,農民居住在離中心城市(包括縣城)一小時車程內的地區。盡管與城市相比,大量的農村自然村還是比較分散,農村人居環境并沒有太多改變,但多數農村可以接受城市的輻射,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電網和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覆蓋范圍內。
但無論如何,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能力的提升,突顯了農村人居環境的落后,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必然要求,也成為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由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所推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將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和關鍵環節,將帶來農村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
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要義
中國傳統的農村人居環境,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載體和體現。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村生活方式的變革,是對原有城鄉關系、城鄉社會制度的變革,也必將是對人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革。
首先要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
盡管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主要不是由普通民眾的住宅來體現的,而更多是由皇宮、富貴階層的豪宅來體現的,但傳統農業社會中富貴階層和底層民眾的生活方式在許多方面并沒有本質區別,比如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方面,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理念方面,等等,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是由農業文明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進入工業生產方式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在現階段,只是由于城鄉發展水平不同、鄉村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才存在城鄉人居環境的差別。消除在人居環境上的城鄉差別,應該是現階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的所在。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整體上落后于城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于是按照十九大的部署補齊短板。
鄉村生態振興,是全社會生態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鄉村生態振興不是城市生態振興,應該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特點。
第一,鄉村在接受城市工業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進步一面的同時,必須堅決抵御工業生產和工業品消費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方式的負面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絕不能允許化工產品對農產品生產和人們生活所使用的水源、土壤、空氣等等造成污染;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及整個鄉村的生產生活中,必須努力保持鄉村自然生態。從這個方面來看,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在拋棄傳統農業社會存在的食品供給不足、衛生習慣缺乏、體力勞動繁重、生活環境粗劣等等缺點的同時,吸收城市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物質富裕、精神文明、環境清潔美麗的新型鄉村。
第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要保護好鄉村自然生態,還要在發揮鄉村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的基礎上,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環境,重建自然與人類社會融合成一體、比原生自然生態更美更好更符合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新型生態環境,也為城市輸送更好的生態資源。從農村人居環境現狀來看,需要把恢復農村自然生態和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建設比原來的自然生態更美、更有文化品位和技術含量的生態環境,從而創造出不同于城市的、更有吸引力的生態環境。
其次,重建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傳統農村人居環境所承載的傳統農業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倫理社會,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熟人社會;與現代工業城市相比,是基本上沒有公共設施,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是沒有公共利益、公共生活的社會。新時代條件下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必將打破這樣的格局。
第一,作為現代工業品消費者集中居住的村莊,將要建設全體居民共同使用的公共設施,從而形成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共同維護的利益。供排水系統、電力系統、交通系統、電信系統、物業管理系統,等等,都是新鄉村村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可能仍然有許多自然村甚至行政村的居民戶數量很少,還不具備很多公共設施,但即使不是公共使用、而是每戶居民單獨使用的設施,也應當是現代化的。
比如一個只有十來戶居民、居住還比較分散的小型自然村,就不可能修一個污水處理廠,甚至修污水管道、把污水引到附近的村莊也是不經濟的,那就只能修建供個別民戶使用的污水處理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也要解決分散居住的民戶的人居環境問題,但這些民戶仍然要具備生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觀念,進入公共生活。
第二,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鄉村社會將吸引和容納很多城市居民移居鄉村,并帶動城市資源流入鄉村,由此形成不同程度的非農產業發展繁榮,在此基礎上,將形成新型鄉村和新型的人際關系。這一歷史過程是鄉村振興、鄉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特色鄉村文明復興的過程。
第三,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在鄉村的不斷落地生根,人們必將形成平等的人格和人際關系,逐步打破和消除傳統農業社會具有的種種特權和等級意識。在傳統農莊中,在血緣關系中居于較高輩分的人、掌握強制力基礎上的權力的人,都是享有種種特權的,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而當共同使用公共設施,則每一戶都必須交納同等的公共設施運營費用,平等遵守和維護公共設施和相應的規則。在從事各種地位基本平等的職業的條件下,公共道德的含義必然發生改變,熟人社會的交往方式、交往規則必將失去原先的約束力,平等社會人的新型社會道德關系、人際關系將代替傳統農村人居環境中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
第四,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公共利益關系和人際平等關系的形成,公共事務不斷增加,必將推動村民自制制度的健全完善。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現代民主政治意義上的村民自治是很難真正做實的。人們可以期待,在人居環境整治基礎上,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最終建成之日,也將是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健全落實之時。
三、關于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幾點建議
中央已制定了《方案》,關鍵是抓好落實。本文提幾點具體建議供參考。
首先,把長期穩定的居民區作為整治對象。
筆者十分贊同《方案》中“確定實施易地搬遷的村莊、擬調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圍”的指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必須明確兩個前提:一是居民住宅必須座落在鄉村振興規劃安排的居民住宅區之內,是永久性的住宅;二是居民住宅建筑質量已達到安全規范標準,而不是必須改造的危房。
總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須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居民區建設規劃為前提和基礎,異地搬遷的新住宅區和撤并后建設的新社區,應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
其次,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2018年2月已經開始實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筆者認為,待三年實施期結束時應當無限期延長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是治標性的階段性任務。對幾千年形成的農村傳統生活方式進行改造、推行并鞏固以城市生活方式為基礎的新型鄉村生活方式,絕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而應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長過程的任務。
第三,將農村村莊外觀打造成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盡可能讓鄉村建筑各具特色。
現階段各地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建筑外觀和內部結構都缺少設計,沒有風格,沒有特色,許多地方都是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垃圾建筑。這是令人遺憾的。一些地方的特色民居幾乎都是古人留下來的,如福建土樓、廣東開平碉樓、云南干欄式建筑、貴州苗寨、山西大院等。并且,一些地方民居盡管有特色,但也是模仿別人的。比如,安徽農村徽派民居非常好,于是江蘇、江西、浙江、貴州的許多農村都采用了徽派民居風格。為什么不能創造本地、本時代的特色民居?
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追求,新時代各地的新鄉村也應當具備各自獨特的文化品味。筆者特別期待,以本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在各地形成一個創造新型特色民居的風潮。
第四,適當引導農戶整治自身居住環境。
筆者認為,在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同時,引導農戶改造自身居住環境一樣重要。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已經在整體上改善了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連帶改善了農村居民自家的居住環境。但在許多欠發達地區,特別是人居環境臟亂差的落后農村地區,一些貧困農民家庭的室內環境仍然很差。
筆者在云南、貴州一些農村地區入戶調研時看到,許多農民家庭在堂屋燒著不滅的“火塘”(火盆),室內始終彌漫著煙火味,屋頂墻壁熏得油黑。這樣做一是為了取暖,也用于做飯,二是為了驅蚊驅蟲,三是為了保護房梁屋柱免遭蟲蛀。不少農戶人畜混居,把豬、牛、羊、雞、鴨、鵝放在室內飼養,屋里臭氣熏天,農民說是怕放在屋外夜里會被人偷盜。
這樣的人居環境固然主要應通過發展經濟、改善農民的收入條件來改變,但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引導農戶自身轉變觀念,轉變生活習慣,通過一定的室內裝修來改造自己的住宅,從而整治自身居住環境,也是重要一環。這也有助于最終改造和維護好公共意義上的農村人居環境。
(作者系法學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2018-06-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