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入鄉鎮工作不久的外地選調生聊天,不會說方言,聽不懂俚語、俗語,不善于與群眾溝通交流,是擺在他們實踐中為群眾服務、為群眾辦事的最大“絆腳石”。俗話說,“話語不相投,思想不相通,開展工作便不能到‘家’。”
要彎下腰來,學講“俚語”。“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與群眾坐同一條板凳,要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料養分,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田間地頭里與他們拉家常,在農忙時為他們出份力,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用遠教視頻會議室幫留守兒童與父母建立親情視頻小屋等等“土法”,定是拉近與群眾距離,解決工作語言不適應、方式不適應、習俗不適應等難題的有效良藥。
要卷起褲腳,多走“泥路”。腳上沾上泥土,心里才能沉淀真情。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牢固掌握國家惠農政策的大政方針,積極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新觀念,這樣才能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面對“泥路”,難免“摔跤”,要“三省吾身”、樂于反思,基層工作這份每天必做的試卷,做過不算完,需檢查一二、復習再三。只有反復思索、發現不足、總結改進,才能練好做群眾工作的“看家本領”。
要沉下心來,勤做實事。克雷洛夫曾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而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面對了解掌握的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有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要結合精準扶貧、“三萬”等主題實踐活動開展,沉下心真正解決其困難和問題,發揮作用、有所作為,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認可,在群眾中間樹立威信,成為為群眾干實事的“實在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應城市廣場大道特8號市委組織部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