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OCAT深圳館“烏托邦與當代藝術的參與性——從農村談起”的沙龍中,作家曹征路對渠巖在許村堅持做藝術鄉建實踐表示十分敬佩,指明這里的藝術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藝術作品,而是通過一種介于政府權力和資本滲入之間的藝術家的方式來傳達理念,同時,也談了他對這種用藝術理念的方式來完善已經潰敗的農村的不同看法,指出農村問題的更深層原因。
評估鄉村建設的幾個坐標
評價、評估、評論一個事物,要依據一定的標準,如果沒有一定的參照系,我們談不上去評價、評估、評論任何一件事情。今天我們在談論鄉建的時候,有幾個參照系是必須設計的,也就是坐標。
一個坐標是目前中國鄉村建設的一個大背景,就是城鎮化。在中國,是東部城鎮化的崛起,在每一個省,是以省會為中心的幾個骨干城市的城鎮化崛起,在縣就是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化。圍繞這個城鎮化,中國社會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讓老百姓花錢去買城里的房子。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達到這一個目的,所以我們在鄉村經常會聽到撤村并鄉這樣一個詞,為什么?就是要把鄉村的資源集中到城鎮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家怎么做,從孩子入手,所有原來的基礎教育全部摧毀,集中到幾個可以解決掉的地方。所以經常可以聽到某某地方現在要送孩子,要騎幾十公里的自行車把孩子送到某一個地方讀書,幾十年以前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那時的學校是深入到農村去的。
第二個坐標就是廣大農村的現實狀況。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青年一代已經不會種糧食了。我在深圳跟幾個年輕人座談,問他們今天如果回到農村還能不能生存,他們告訴我根本不可能。第二個狀況,靠農產品價格始終不能養活農村人,或者說不能很好的讓農民發展起來。我們經常被灌輸的概念,價格是由市場交換形成的,是愿意買和愿意賣形成的。事實真是這樣嗎?不對,價格本身就是政治。價格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政府的政治行為。中國的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是被人為的擴大的,而且今天還會越來越大。為什么日本那樣一個農村并不很發達的國家,國家會花大力氣去保護農民保護農產品。因為他們很清楚不用國家的財政補貼,這個農村就會消失。為什么中國參加WTO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就是我們的農產品,對農業的保護政策,美國人不答應。只有當我們對農業做出了巨大讓步以后,痛哭流涕以后,才成功的簽署了WTO協議。到今天,我們仍然不清楚這個WTO究竟簽署了一些什么東西,什么內容,中國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我們只是看到了中國的大豆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中國大豆的品質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中國也有廣大的大豆的市場,可是,今天中國的大豆已經基本上被消滅了,完全被外來的大豆品種占領了。接下來將會看到大豆的價格,一定會是被資本操作,不斷的上漲。所以說價格本身就是政治。和價格相聯系,為什么農村會出現老人孩子留守,年輕人出走的狀況,因為我們農業的效率不高。年輕人在農村感覺不到有發展的前途,掙不到錢。因為農村在這樣一個價格體制下,年輕人總要結婚生子,要發展,掙不到錢,只有到城里來。而他們到了城里來以后,農村后繼無人以后,資本就可以下鄉了,為他們騰出了地方。
第三,還要看到我們在討論鄉建的時候,當農村的詩意消失以后,我們還有多少烏托邦想象的可能性。要留住鄉愁,光靠寫詩是不行的,寫詩有能把鄉村留住了嗎?要進行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的幾個邏輯
鄉村建設也有幾個不同的邏輯和路線。第一個路線就是資本的邏輯。按照資本的設想,土地重新歸于個人之手以后,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個人愿望,來打造他們理想中的鄉村。換句話說,農民重新成為顧工。這就是中國重新土地私有化的一個基本思路,或者叫做資本邏輯。據我所知深圳也有不少人拿了錢跑到廣西、貴州去收購土地。現在已經成為不大不小的地主了。
第二個鄉村建設的邏輯,就是當地政府的邏輯。當地政府就農民只要不鬧事,就可以繼續維持,所謂的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解決起來并不困難。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那是因為政府心目中的農民,已經不再重要了。為什么農村能夠包圍城市?就是因為打碎了中國統治幾千年的鄉紳制度。過去封建時代皇權不下鄉,就是因為廣大的農村有鄉紳們有地主們在統治一個村一個鄉的基本權利。兩次土地革命以后,中國的農村才出現了變化。今天要把這一切重新推倒重來,要回到鄉紳制度,就必然要出現土地私有化,才能把鄉紳培養起來。這些鄉紳培養起來了以后,當然要回到過去。所謂懷念鄉紳,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就是為鄉紳唱挽歌的,中國鄉紳被破壞了。
第三個關于鄉村的,是我們還能不能回到那個小國寡民的時代,老死不相往來,中國還能不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在我看來是不大可能的,懷古也好、懷舊也好、留住鄉愁也好,鄉村的出路在哪里?我今天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也是想來學習,來聽一聽別人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思考的。我自己心中的困惑也是很多,我插過隊下過鄉,年輕的時候到農村當農民。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那個生產隊里面有一個老大姐,對我們當時這些知識青年很照顧。她為什么喜歡知識青年?因為她認為這是有文化的人,城里來的人,她向往文明。后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婦女在解放初期的時候,是鄉里的團支書,自己還演過白毛女,所以她對下鄉的知識青年特別熱情,給了我們很多關懷。下鄉的時間長了以后,才逐步的了解中國的農民是怎么樣的貧困。貧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我認為困才是一個大問題。窮照樣可以有主體性,但是一旦困了,就沒有了主體性,只能當任人擺布的羔羊,就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意識,別人怎么說他就怎么說。
作者系作家,現為深圳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搜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