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屈佳妮:對河南洛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考

[ 作者:屈佳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914 更新時間:2016-01-27 錄入:吳玲香 ]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強調:“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隨著農村改革的發展,扶貧投入的增多,政策機制的不斷深入與完善,革命老區的扶貧工作已進入新階段。近年來,河南省洛陽市針對新形勢下老區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筆者對此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建立貧困分類識別機制確保認定公平

在實際工作中,貧困對象的確認工作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一是對不同貧困對象分類扶持幫扶不夠。大部分老區村在貧困確認上存在貧困對象的“輪流坐莊”現象,影響了分類幫扶計劃和措施的落實。二是在指標分配的確定上,貧困戶指標低于實際數量,連片指標擠兌了插花貧困戶。三是不同類型的貧困村缺乏分類扶持。對資源缺乏型、生態惡劣型、交通閉塞型、人才缺乏型等不同類型的貧困村沒有做到針對性扶持,造成扶貧資源的低效。

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是建立“民主選窮機制”。建立公示評定、定期抽查的選窮機制,由村委、村民代表、鄉干部參與 “民主選窮”。二是建立指標分配和監督機制。構建由政府機構、社會組織、鄉村代表和貧困戶代表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指標分配機構,使分配指標與實際貧困狀況有效對接。同時結合多元化的、常態化的監督機制,打破基層政權之間權力和利益的糾葛,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目標。

建立產業扶貧入戶機制保障扶貧效果

目前革命老區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大多非常滯后。主要有四類,一是無資源無產業;二是有資源無產業,資源閑置;三是有產業無特色,產業趨同,產品單一;四是組織化程度低,小農分散經營,無標準生產,無組織銷售,產業發展的風險大,效益差。

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是注重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在發展產業上分區定位,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從目標人群、上市季節、功能用途、銷售區域等領域,突出個性,變地域特色為市場名牌。如洛陽市宜陽縣鹽鎮賈院村,充分利用五百余年種植豬皮柿的資源優勢,把分散種植的幾十戶柿農組織起來,組建了尚怡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實行育苗、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管理,從2012年組建專業合作社,到2014年已發展2800戶加入合作社,柿樹種植面積由100畝發展到4400畝,在2014年上海農產品博覽會上獲得“優質農產品”稱號。二是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責權對等、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洛陽革命老區的產業扶貧大都是企業帶動型,要使企業和農戶實現雙贏,必須責權對等、利益共享,實現利益的聯結。伊川縣彭婆鎮槐莊村三位羊肉館小老板,通過考察,利用該村的荒山野溝和豐盛的飼草資源,做起了養羊事業,合伙投資300萬元,辦起了國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們通過合同、契約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這種機制考慮到了“賺錢怎么分”、“虧了怎么辦”,探索了公司分配、合同產銷、價格保護、風險基金等制度,做到參與主體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都能分享利益,變買賣雙方的博弈關系為分工協作的共贏關系。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組織50戶貧困農戶加入了養殖小尾寒羊的隊伍,并帶動200戶農戶收購青貯飼草,僅一年就使養殖戶實現了脫貧。

建立教育扶智機制增強發展后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洛陽老區貧困村務農人員55歲以上的占56%以上,女勞力占65%以上,新生代農村勞動力89%外出務工,農村出現了“四缺”現象,即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行政服務缺領導,農村建設缺人力。使得農村內生力量不足,“誰來務農”、“誰來富農”、“誰來管農”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因此,激發老區貧困村的內生力量,通過扶貧資源的投入扶出智力,是當務之急。

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培訓對象三方聯動機制。該機制建立的核心是要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由政府牽頭與培訓基地簽約,與企業聯合培訓。通過培訓把扶貧的對象變為產業工人、產業農民和有資質的各類人才。實踐證明,將培訓基地建在企業,拓展到車間,是解決機構培訓與企業用工脫節的有效模式。培訓要與市場需求結合,與當地優勢資源的開發、先進技術的推廣相結合,要尊重農民意愿,使務農的掌握農業科技、務工的具有就業技能、創業的具備經營管理能力。二是建立能人示范帶動機制。目前貧困村的剩余勞動力大都存在“無處創業”、“不會創業”、“無資創業”的問題。而通過同村、同組、同院的能人典型示范,可以有效帶動創業。如洛陽市偃師市佃莊鎮的“保姆村”、嵩縣的“海員村”、宜陽縣豐李鎮的“建筑村”等,都是能人帶動效應的典型。加之貸款扶持、資助項目等政策措施的實施,促進有條件的扶貧對象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三是建立教育增智機制。大量的調研資料證明,貧困者最缺乏的是知識資源,貧困地區最稀缺的是人才資本。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對貧困地區給予傾斜,貧困地區優秀教師的待遇要給予適當提升,使他們進得來、留得住。

建立多元化籌措機制解決資金難題

募集社會資本增強扶貧力度,開展社會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近幾年來洛陽做了很多有效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成立了洛陽市扶貧開發協會和扶貧基金會,會同社會商會組織和一些愛心人士,通過推介社會化扶貧項目的對接,不斷擴大扶貧資源的范圍與扶貧的力度。2014年該協會共募集資金8048萬元,實施項目540余個,有效地支持了扶貧開發。但這些有效的社會資本籌措辦法還遠遠不能適應扶貧深度開發的需求,尤其革命老區偏遠貧困鄉村,來自社會資本的幫助僅占總扶貧資金的0.7%左右。

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一是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揮民間金融參與扶貧的積極作用。近幾年農村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農村金融組織,這些組織為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扶貧項目開發實施做出了很大貢獻。如貧困村的扶貧互助社,依托有實體基礎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組織的內部融資機構等都出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二是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開發老區貧困地區,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洛陽地區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規模大多在2000~4000萬元,約占76%以上,經營的大都是觀光休閑農業,其次是農產品加工,28%左右是規模養殖業。投入農業的模式90%的企業是“企業+農戶”與“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經營效益大都在銷售環節,農民得到的主要是土地租金和勞務收入。這種經營模式主要利用農村閑散留守老人與婦女務工,不誤農時,所以深受歡迎。但在實踐中,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少數企業投資農業有投機行為,以“空心合作社”變相圈地;其二,區域內投資領域趨同化,同一產品多家開發,無生產標準,存在惡性競爭。因此工商資本投入農業開發,必須以保障農民利益為前提,保障農民耕者有其田的權利。孟津縣錦林農業開發公司,搞生態小米種植與加工,租賃農民的承包田后,堅持誰的地誰耕種,實行企業統一服務,訂單收購,超產獎勵,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在第一年實驗100戶農民種谷的基礎上,第二年自發的加入錦林公司的農戶超過了2000戶。錦林公司的老板盛懷林說:“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也要解決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只有企業為農民搞好服務,才能實現農民增收、企業贏利。”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委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精品国产经典三级在线看 | 色婷婷缴婷婷5月情综天天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 亚洲中文三级情片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