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蓮都區發展“鄉愁經濟” 的初步思考
“鄉愁”是人們在“逃離”和“回歸”兩種心情驅使下的行為,主體空間在鄉村,在原初的含義里,是一種純粹因距離而產生的心結,關乎到空間的分離、關系到時間的遠去,直至生離死別的痛苦?,F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再懼怕距離,但鄉愁似乎也并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受歡迎,成為現代人矯情和抒情的工具。正可謂是鄉音無改鬢毛衰,鄉愁何愁?天酸地辣使人愁;此鄉何鄉?口舒胃適如還鄉。
鄉愁從大的方面講是一種文化,從小的方面講是一種生活記憶。鄉愁是以“鄉愁元素”(即資源)為載體,營造出一種帶有美學意境的思鄉氛圍,而“鄉愁經濟”就是如何圍繞鄉愁元素(即資源),進行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以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我們把每一個村的傳統農耕文化和生活等進行重新梳理和打造,如:鄉土文化、特色小吃、自然古樸村落、田園風光、山野情趣等,通過城鄉交互、市場對接,那就是一個個好的產品,是我們身邊很好的機遇。
一、 “鄉愁元素”營造出特有的故鄉氛圍
鄉愁元素是蘊含在最深處,表現在最淺處存在的,是具體實在?!班l愁元素”抽象的表達是文化元素,具象的表達是生活記憶,前者是魂,后者是線。
文化元素是鄉愁的“魂”。村落特別是歷史文化村落大多經歷了數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歲月滄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志,是我國傳統的宗族文化、農耕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風俗文化等得以存在、發展的生態環境。正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說,“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和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鄉愁的文化元素見證了故土家園的滄桑變幻、承載了揮之不去歷史印跡,是每個人精神家園的支撐。發展“鄉愁經濟”,重在深度挖掘文化元素,突出本土化和差異性,守住文化、放大文化,就是留住美麗鄉愁。
生活記憶元素是鄉愁的“線”。生活記憶是勾起人們“逃離”和“回歸”行為的“線”,一棵老樹、一間老屋、一座祖祠、一泓清池,可以寄托鄉愁;一杯清茶、一碗飯食、一個丸粄,亦能勾起鄉愁的味道;一腔鄉音、一曲小調、一句俚語,也能激起潮水般奔涌的鄉情。生活記憶包含著無窮的細節場景,這些細節場景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類整體的鄉愁概念。如聲音,蛙鳴、犬吠、雞叫、風吹、鄉談、社戲、鞭炮、鑼鼓、溪流、蟲吟、布谷、禽語;如色彩,清淡的、青黛的、翠綠的、土褐的、幽藍的、余韻的;如動物,黃狗、白羊、野兔、翠鳥、水牛、蟋蟀、蚯蚓、蜻蜓;如畫面,遠山、大湖、寬河、小溪、田野、聚落、土墻、泥濘、空曠的鄉野和擁擠的趕集;這些都令人聯想到鄉愁。
二、大力發展“鄉愁經濟”的背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鄉愁正逐漸遠離我們,這是世界各國一個普遍現象。據資料顯示:當城市化超過50%,工業化步入中后期,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鄉愁將成為稀缺資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園情”成為一種奢侈品。工業文明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揮之不去的糾結。一方面,城鎮化導致大量的人口集聚,試圖在勢力與權力的“焦點空間”生存,快節奏且有壓力的城市生活,造成鄉愁正逐漸遠離我們。同時,工業文明其改造力和破壞力是并存的,比如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破壞了地形地貌,中國傳統城市建設和村莊的空間布局遭到極大的破壞,在城市望不見山,在農村青山不在了。又比如我們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化肥、農藥,最能勾起人們鄉愁的清新空氣、潔凈水源、綠色食品,正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被城市吞噬。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每天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這些自然村中包括眾多文化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在這個讓人迷失的“城市時代”,新農村建設復制了城市建設,修建了寬闊的柏油馬路,農民上了樓,房子漂亮了,村容整潔了,但卻了無生氣,故鄉早已不是原來的故鄉,城市夢成為故鄉“終結者”。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鄉愁經濟”,重新拾起看不見的東西,讓人們對鄉土的那份情感有依存、可寄托。
“文化體驗+鄉村休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精髓。經濟新常態下,大力推進生態旅游轉型升級成為共識。由此,旅游產品的開發開始從單純的“圈地收門票”進化為“文化生態旅游產業聚集區(綜合體)”的階段,旅游業的“口碑”比“錢碑”更為重要。毫無疑問,“文化體驗+鄉村休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精髓,這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深度挖掘和展示鄉愁元素,提升鄉村游內涵,來適應當前生態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的趨勢。珍視“鄉愁”,就是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的善待;就是重構保護鄉村風光、鄉村文化、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和鄉村環境有形和無形狀態的系統空間;就是讓鄉村游的人們擁抱最美的鄉村和最古老的文化,讓鄉愁延續。
打造蓮都“三美”經濟的重要抓手。打造蓮都“三美”經濟,最重要是如何加快推進蓮都生態休閑旅游為核心的服務經濟發展。當前,旅游業態開始進化為“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集聚區(綜合體)”的階段,旅游區域發展進入了目的地競爭的大格局時代(如重慶的武隆一個縣年旅游人次達二千多萬,年旅游產值近80億的)。在此背景下,蓮都要緊抓高鐵時代的機遇,圍繞“全縣域旅游”的目標,通過大力發展“鄉愁經濟”,加快建成全國首個鄉愁旅游目的地,使蓮都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三、“鄉愁經濟”的特點
“鄉愁經濟”是靠鄉愁的文化元素和生活記憶元素支撐的,鄉土文化、鄉土特色、鄉土優勢是“鄉愁經濟”的資源本底,加之處于快速變化的今天,“鄉愁經濟”又處于傳統與現代的“路口”,因此“鄉愁經濟”體現出融合性、文化性、原生態+有機產品、體驗+休閑、時尚性等特點。
“鄉愁經濟”的融合性特點。鄉愁是美學概念,只有深度挖掘鄉愁的文化和生活記憶元素,與旅游等實體經濟緊密融合發展,才能進行價值創造、轉化與實現,進而實現“鄉愁經濟”新業態,展現美麗鄉愁新面貌。
“鄉愁經濟”的文化性特點?!班l愁經濟”文化性是基于家鄉的土地成長的,核心是一個“土”字,是彌漫于當地建筑與景觀當中的一種內在文化精神,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是古樸的、原汁原味的。
“鄉愁經濟”的原生態+有機特點?!班l愁經濟”的產品應具有原生態+有機特點。鄉村、文化、景色構成的畫面是原生態的;傳統的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山水文化是原生態的;傳統耕作方式、家禽養殖是有機的;提供的食材、烹飪是有機的等等。
“鄉愁經濟”的體驗+休閑的特點?!班l愁經濟”帶有強烈的回歸導向,是要把文化、佳肴、鄉野、遠山、小溪等均作為題材,以讓人放漫在水上、放逐在歷史、放情于山水、放縱于美食,達到體驗、休閑目的。與此同時,推動鄉村旅游由低端產品(單純視覺感受)向高端產品(體驗、休閑)發展,也必須大力發展“鄉愁經濟”。
“鄉愁經濟”的時尚性特點。稀缺意味著獨特;地域性、民族性就是世界的。不容置疑,“鄉愁經濟”不是單純復古懷舊,而是復古懷舊中透露出時尚。鄉村民宿就是把現代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文化體驗、休閑整合一起,體現了時尚、創意與鄉愁;“牛欄咖啡”、“豬欄茶吧”,嫁接了鄉愁元素與時尚元素,詮釋了鄉土與時尚。牛仔褲是時尚,但源自于鄉愁元素,是美國西部牛仔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縮影。
四、蓮都發展“鄉愁經濟”的可行性、必要性
蓮都區鄉村山地、森林、生物資源豐富;全區現有村落大多歷史悠久、生態環境良好,依然保持著水墨畫般的田園風光。特別是全區有古建筑、自然生態、民俗風情的歷史文化村落60個,占全區行政村的21.6%,這些村落文化資源豐富、建筑風格古樸、自然景觀優美、宗族特征明顯,極具發展“鄉愁經濟”潛力。
鄉愁元素突出是基礎。一是從文化的角度看古堰文化、耕讀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畬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獨具魅力,有著處州亂彈、西溪板龍、峰源跑馬燈、碧湖鬧荷船、畬族三月三、根雕、絡畫等一大批民間藝術資源。千年古堰文化依然保持傳統、地域的明顯特色。
二是從生活記憶的角度看,古堰畫鄉、風情東西、古道問今、小橋流水、山村野趣的畫面色彩依然清晰;山珍土味、野生溪魚的味道依然誘人等等,均為蓮都區大力發展“鄉愁經濟”打下基礎。三是從蓮都區發展“綠色、有機、生態產品”的環境看,優質的山地資源約有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一些村依然保持了“千年農夫”生產方式,具備發展“綠色、有機、生態產品”的良好條件。
“綠色、有機、生態產品”的發展需要?!班l愁經濟”之所以令人魂牽夢繞,一是基于鄉愁的美學意境;二是鄉愁具體實在產品帶給人的想念。《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那么火?就是在今天快速“城市時代”,人們無法獲得原生態精品農業產品,家鄉的味道失落了。通過發展“鄉愁經濟”,推動“綠色、有機、原生態產品”的發展成熟、標準完善、市場構建完整、文化程度穩定;深挖特色美食產品潛力,還原家鄉味道,成為如今一種迫切的需要。
鄉村旅游深入推進的條件。蓮都區鄉村旅游正由視覺感受(設施和景觀建設)向休閑體驗深入推進發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體驗),“落葉歸根”情結、“?;丶铱纯础钡挠^念,是鄉村旅游深入推進的核心內容,構建良好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鄉村民宿、培育鄉村旅游精品,形成融合發展等需借助大力發展“鄉愁經濟”,以提升鄉村游的文化品位。
美麗鄉村建設提質的方向。蓮都區美麗鄉村已經取得很好的基礎,下步美麗鄉村建設提質需用心繪制與“山水田林湖”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既要抓“看得見的東西,更加注重看不見的東西”建設,讓鄉愁延續。何為鄉愁延續?只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突出“鄉愁經濟”,才是“見物又見人”的美麗鄉村。
五、大力發展“鄉愁經濟”建議
大力發展“鄉愁經濟”就是要深度挖掘和展示鄉愁元素,強調一切運用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以達到洗胃、洗血、洗肺、洗心“四洗”功能,這應該也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最有價值的內涵。
(一)基本思路
通過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大力恢復傳統農耕文化,大力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充分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發展,以“民宿經濟+”、“花卉+”、“互聯網+”等方式;以全力建設5A古堰畫鄉“鄉愁藝術小鎮”等的大項目景區帶動為突破口,將蓮都全域打造成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的人文會客廳,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標桿。
(二)主要舉措
1、分時序、有重點的推進發展
根據蓮都區鄉愁元素的基礎,全面普查、認真評估,分山水鄉愁、甌江鄉愁、風情鄉愁(老竹鎮、麗新鄉)、古道鄉愁、生態鄉愁(峰源)等幾大主題、幾大板塊。“六邊三化三美”是基礎,回歸、回家、回味是主題,大項目支撐是核心,分時序、有重點的推進發展鄉愁經濟。
2、鄉土文化的保護利用
如何把鄉土文化轉變為旅游產品,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的關鍵。蓮都區鄉村蘊藏著如古堰文化、耕讀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畬族文化、恐龍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保護是最好的利用,通過保護鄉村文物古跡、古村落、生態景觀、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生態人居思想等,就為營造鄉愁氛圍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則要以文化為魂,彰顯特色(“鄉愁經濟”本源),蓮都要圍繞鄉土的地域特征等,結合旅游開發,打造出特色明顯的山水生態文化、風情東西、生態峰源等產品,這樣才能顯示出產品的頑強生命力。
3、全力建設鄉愁小鎮
要使蓮都成為“鄉愁蓮都”、“人文蓮都”,除天然的資源稟賦,還要善于整合資源、運用好開發模式。以古堰畫鄉創5A景區、建設鄉愁小鎮,進而形成以點帶面突破的局面,無疑是最好的抓手。圍繞古堰畫鄉及濕地保定和保定圩的8.44平方公里,按照植入一個故事、導入工商資本、創新多贏機制、完善服務配套體系的總體要求,以霧、村、古樟、巴比松鄉愁油畫等鄉愁元素為載體,放大巴比松畫派的效應,打造高層次民宿,建設高品質的鄉愁藝術院等,再融入如因互聯網+而出現的分享經濟等的新業態,以鄉愁情景、年代主題、時光記憶等縱橫交錯的序列,將古堰畫鄉立體打造成鄉愁的精神家園,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人文會客廳主場景。同時,早規劃、早啟動謀劃風情東西小鎮等的建設,特色小鎮永恒的主題是“鄉愁”,建設的目標是“經典”,必須堅持有中選優,成一個是一個的去打造。
4、大力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轟動,源于“味蕾與鄉愁”,“味蕾”是家鄉的味道,“鄉愁”是生活記憶。家鄉味道的誘人,生活記憶的濃郁,來源于記憶中家鄉土地成長起來的農產品,而今天對我們來說這已是千金難求了,中國的大棚種植已占全球的87%。因此,蓮都區要劃定若干生態精品農業生產區,限制合成化肥、農藥的使用,大力回歸傳統、崇尚自然、堅守誠信,大做“土”字文章,培育健康的產品。親近、養護、尊重自然,就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的應有之義 。
5、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鄉愁經濟”要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一方面才能深度挖掘抽象、具象的鄉愁元素,充分發揮其潛力。另一方面避免鄉村城市化,還原鄉村游的核心和焦點是鄉村性。具體而言,一是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傳統的村莊布局、農村建筑,體現了地域文化、傳統的風水觀念,所以要保持傳統肌理、街巷格局,獨特的風貌,鼓勵農民就近轉移轉化,杜絕鄉村的大拆大建。二是深度挖掘本鄉本土、原汁原味的元素。如“處州民居”應如何打造,山地型是土黃色調黛瓦式、濱水型是白墻色調青瓦式、民族風情則是鳳凰式的。三是要依托鄉愁元素,發展有個性主題、體驗參與性強,真正有內涵的鄉村旅游。只有體驗參與性強的鄉村游,游客才愿意背著包一個個村去走。
6、要借助民宿經濟+
民宿經濟是現有農家樂的升級版,何謂“農家樂”,“農”是根本、“家”是基礎、“樂”是關鍵,“家”就是鄉愁,通過“家”的建設,營造鄉愁的美學意境,這就是“鄉愁經濟”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鄉村旅游要借助“民宿經濟+”的道理。
民宿經濟如何“+”,鄉愁元素是其生命和靈魂,通過深入挖掘當地人文、生態、民俗風情等元素,發展“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景”不同類型的村居民宿,才能凸顯特色,增強市場競爭力。
發展村落特色的民宿。加強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民俗風情村落等各種類型的保護與開發,以體現原始美、本土美。
發展產業特色民宿。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如太平、雅溪、雙黃、太平下岙等地可依托桃產業、枇杷產業,重點發展以農業觀光、采摘體驗、休閑度假等為特色的民宿。又如依托峰源的森林生態、獼峽仙境,山鄉風情、村落古香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運動野營、高山避暑、攝影寫生、森林休閑為特色的民宿。
發展文化特色民宿。利用碧湖、大港頭的古堰文化、耕讀文化;老竹、麗新的畬族文化、蓮文化等,鼓勵引導農民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民宿,做足做透文化文章,彰顯“鄉愁經濟”的魅力。同時借力文化特色,積極創新方式,如以“花卉+”等,推進蓮都最美地方系列建設,打造蓮都四季最美地方、最美民宿。
秉持原汁原味,堅持維持原有風貌。依托民宿發展“吃”的產業,必須是短鏈食品、新鮮食材,如果要制訂標準,食材的采集要在民宿目力所及的1000米范圍內,超過了目力所及就意味著沒法監督。而1000米范圍內的農作物則是多樣化的,不要那種規?;?、單一化的種植和養殖;要積極利用農村閑置農房,政府可搭建“農房租賃平臺”成立“農房租賃中心”負責平臺運營,不過多再建,不隨意改建,以保持鄉愁的秉性。
7、積極運用“互聯網+”、研判“在場文化”打造
“互聯網+”的公式,加號后面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這件事一旦認真去做,就會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不知道路面會冒出來什么古靈精怪的東西。發展“鄉愁經濟”亦然,要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民宿短租、文化產品、民族飾品的APP應用平臺;積極嫁接各類電商交易平臺,引導農林土特產多渠道營銷、多足發展;研判步入“高鐵時代”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借鑒“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成功模式,圍繞古堰畫鄉鄉愁小鎮建設,適時啟動“鄉愁畫鄉”主題的“在場文化”打造,開拓夜游的新市場,形成發展新引力,烘托渲染蓮都的鄉愁氣氛。
(三)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保障。深刻認識到加快推進“鄉愁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推進我區經濟實現“三美融合、主客共享”。設立鄉愁經濟發展相關工作機構,協調推進、強化部門間的聯系與合作,形成全區工作合力,推進鄉愁經濟的發展。
2、發揮規劃引領。抓緊謀劃全區“鄉愁經濟”的概念性規劃、成立相關領導協調機構,全力推進產業的科學布局、項目的統籌安排、推行PPP模式、特色小鎮建設的規劃調整、項目報批、資金安排等基礎性工作。
3、強化要素保障。在財政、土地、人才、研發創新、投融資等方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并根據區實際,出臺鄉愁經濟發展相應優惠政策。
作者系麗水市蓮都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愁經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