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是介于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經濟。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它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又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意義重大。
一、縣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
1、強國富民的基石。據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有2861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除外)縣域國土面積896平方公里,超過國土總面積的93%;縣域內人口總數9.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88%;全國縣域經濟的GDP為6.45億萬元,占全國GDP的55.15%。同時,縣域的主體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鞏固,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村才能穩定。
2、工業資源的基地。縣域資源是國家資源的基本構成部分。土地、礦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源大都集中在縣域。沒有縣域資源在國家資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沒有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業和輕工業,以礦物質為原料的重工業和新興產業等,大都依賴于縣域資源的支撐。同時,廣大農村為國家還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可以說,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要素主要源于縣域。
3、拉動消費的“超市”。在縣域范圍內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購買力,集中了貨幣總量的60%,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將使縣域成為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只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和購買力提高,市場容量才會進一步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才會更強。
4、經濟發展的動力。縣域經濟包括城鎮經濟、鄉村經濟、農戶經濟幾個層次。按經濟成分可劃分為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貿、股份制和各種混合經濟。各個層次、各種成分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無論哪個層次,哪種成分實現大的跨越,都會對縣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二十一世紀,縣域經濟作為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是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劑。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選擇
1、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協調發展的原則。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會經過從不平衡增長到趨于相對穩定,到發展差異縮小,最后趨于平衡增長的總體發展過程。因此,在發展觀念上,必須承認經濟發展本身的差異性和現實性,集中發展優勢,在集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協調,最終達到經濟總體的快速發展。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整體推進,做到“突出一個整體,抓好兩種經濟,搞好三個結合”。
突出一個整體,就是要樹立全縣(鄉)一盤棋,縣鄉經濟一體抓的發展思路。一方面要突出整體規劃,提出發展縣域經濟的整體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各鄉鎮圍繞這個整體規劃,去找準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優勢,即整合全縣現有的自然、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充分發揮縣區的區位優勢、人才優勢、龍頭企業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打破鄉鎮界限,形成合力,攜手發展,形成一個一、二、三產業齊上,大中小項目并舉,縣鄉村聯動的局面。
抓好兩種經濟,即抓好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地區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一個縣區要占領競爭制高點,從產業經濟上看,就是要抓好特色經濟,提高市場競爭力;從所有制經濟上看,就是要主攻民營經濟,增長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
發展兩種經濟,關鍵要做到三個結合。首先要搞好內外結合,即抓好縣域內的資源、資本與外部的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和理念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激發群眾創業的積極性,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盤活本地存量資產和資源,使存量資產變成增量資產,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勞務輸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包括就業咨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其次是搞好城鄉結合,就是把城鎮化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從某一方面看,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在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鎮化的關鍵是培育產業,只有大量產業聚集,城鎮才能保證旺盛的活力。城鎮化戰略必須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非農產業培育有機結合,把農村經濟發展作為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前期工作來抓。第三是搞好工農結合,即要把工業發展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一要堅持工業化的道路不動搖。不工不富,不商不富,發展農村工業就要圍繞“農”字作文章,著力建設食品工業基地。二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要借鑒工業企業經營、銷售、管理和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做法,使農村企業確定自己要經營的優勢產品,把處在同一產業鏈上的農戶、基地以及種、養、加工、銷售等環節視同工業的生產車間,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經濟效益。
2、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和多樣化經濟,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縣域是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并與歷史人文和特定資源相關聯。盡管我國各地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都各具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縣域經濟必然呈現多樣化。每一個成功的縣都有各自顯著特點,有的一縣一品,有的一縣多品,或特色農業、特色工業;或特色出口貿易、特色礦產資源產業;亦或是特色旅游業等。它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縣域經濟應該結合縣域實際,在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起具有產業優勢的特色經濟,要從根本上打破縣就是農、農就是糧的老模式。
3、縣域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市場條件下的縣域經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沒有國界,更沒有縣界。縣域經濟是現代經濟,不是“諸候經濟”,必須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跳出縣域范圍發展經濟,確立競爭優勢,而不能劃地為牢,在小圈圈里搞“鳥籠經濟”。凡是經濟發達的縣,都有一條普遍的經驗,那就是發展縣域經濟應當把培育支柱產業、培育專業市場與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緊密結合起來,順應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大優勢,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和開放經濟的思路來提高區域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
4、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突出強調經濟的增長和人類福利的增進的同時,不能脫離或損害維持一切生命系統的自然生態與自然資源的基礎,必須形成一種能夠使自然資源和生命維持系統都安然無恙的經濟與社會制度,從而使人類及其經濟活動的境況能夠得到不斷地、普遍地改善。一是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努提高人口素質。我國人口從解放初期的四億五千萬,到七十年代的八億,再到二十世紀的十三億,增長速度驚人,而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國是糧食進口的大國,每年進口量達二千多萬噸。二是要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建立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制度。三是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植樹造林,遏制生態惡化。四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二十年前,早在中國經濟起飛之初,國家高層領導就提出,我們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從而使環境保護成為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如今我們的GDP上了一個又一個臺階,而環境污染卻如爛泥里拖稻草越拖越重,空氣、水源、土地的污染與日俱增。
5、縣域經濟必須強調高質量,堅持技術進步為指導的原則。科技含量低是阻礙縣域經濟與農村專業市場間高層次發展的原因之一。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三產業,或是傳統的優質產業,如果離開了科技和信息的運用,都是不行的。靠科技進步形成的特色經濟才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礙縣域經濟與農村專業市場間高層次發展的原因之一。市場經濟的角逐,實質上是技術的角逐,人才的角逐,智力的角逐。繼續重復幾千幾年的耕種品種和作業方式,永遠不會在市場經濟中贏得主動。只有“科技興腦”,然后才能“科技興農”、“科技興村”。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用一流的土地,一流的種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生產出一流的產品,走出一條以特色資源為基地,以城市資源為依托,以設施基地為平臺,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的快速發展的新路子。
三、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選擇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緊扣住經濟中心不動搖,牢牢把握發展主題不放松,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增加財力為中心,提高經濟綜合力為核心,不斷推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應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按照“區域調特,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效益高高”的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構筑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購物服務、鄉鎮的商業服務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級服務體系。
2、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強大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因此,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組織引導上,特別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
3、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是品牌、是市場、是競爭力。經濟發達縣(市)的發展實踐也告訴我們,發展特色經濟才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經濟”,“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人們之為“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球全國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坐標系”、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新亮點。
4、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和集鎮。從我國發展經濟的實踐看,沿海發達地區,近十幾年來形成一個密集型的城鎮群,不僅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鎮集聚和重組,為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和創造條件。
5、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項目競爭,誰擁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高產品質量的項目,誰就能在今后的競爭中占據主動。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導向,選準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投資,要靠科學的選項來推動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6、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理清了發展思路,弄清了資本的解決途徑和招商引資的重點方向,能否招來投資的關鍵就要看你那里是否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在縣域經濟高速發展、縣域之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投資環境顯得就愈加重要。
在環境的營造上要注意兩個方面。在硬環境的營造上,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定要舍得投入。在軟環境的營造上一定要講誠信,言必行,行必果,樹立服務意識,要有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只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高度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新浪博客 中華茶祖文化之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