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農村土地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從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率先發展,農村勞動力背井離鄉,被吸引到那里,這是為了生活與生存。
農民工這個概念從八九十年代到今天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第一代農民工也逐漸的退出了這個潮流,他們大多從事建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江浙的發展離不開他們,他們身上有著莊稼人的味道,質樸,能吃苦。當然這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吃苦。而他們吃苦了二十年后,就會被時代拋棄。他們堆積出來的江浙發展也給他們絲毫沒有聯系,唯有被拋棄。還有就是帶著一身傷痛被拋棄。我想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什么?他們缺少文化,確是最應該值得尊重的一部分人。
第二代年輕的農民工也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舊路,他們大多數八零后九零后,他們擁有理想,似乎走在都市繁華中,也看不出他們的農村味道。“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是政府的責任,但是卻到質樸的莊稼人中得到體現。而這一批外出務工的八零后九零后,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他們得到了大都市的無情懷抱,我不敢說他們在外面如何如何,因為總會有那么幾個不錯的,但是,唯一讓我看不慣的是他們回到家鄉的樣子。他們從心里不想承認自己是農民工,可是身份就在那里不會動搖。我不是在這里講什么階級,只是希望他們心態能夠擺正。
國家層面的戰略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應該離我們也不遠了,還有不到4年的時間。那么我們農村自己人到底應該怎么樣去踏上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改變思維。人類發展的潮流經歷了工具的運用到農業社會,煤炭石油等的運用到工業社會,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到信息社會。我們現在就在經歷著這次變革。上世紀九十年代來,人類的思維發展以及對信息的處理進入大爆炸時代,抓住這個就抓住了時代的制高點。而作為農村人在這面前能做什么呢?我們得不到大數據,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農村所有的一些落后思維,比如重男輕女,風水觀念,鄰里關系不和諧,家族兄弟不和諧等等。但是我們也決不能忘記農村人還有的本質。我們需要是什么 是去接受新鮮事物,是去接受智能手機去接受互聯網接受大數據接受人工智能等等。我們雖然知識層面可能達不到,但是人的思維卻從來不受知識層面的限制。我們的生活水平達不到都市的程度,但是我們也可以和他們一樣的去思考問題,比如都市孩子去創業,得到的是支持,而我們的孩子去創業卻得不到支持。比如都市中認為孩子學點琴棋書畫是重中之重,在我們農村人眼中卻能夠被看成不務正業,等等。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轉變思維。
第二 新一代的年輕人。新一代的農村年輕人仿佛是農村與城市的斷層地帶。他們比父輩人更深入都市,他們更渴望也相對更能夠融入城市。他們不會再從事父輩外出從事的行業??墒钱斔麄儑L試去融入時候,卻會發現這其中有著巨大的鴻溝,不可逾越。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農村與城市的斷層地帶。我看過很多學者分析家的文章,講他們是時代的棄兒。而我對這不敢茍同,我認為新一代的的農民工是矛盾的結合體,他們想去擺脫農民這個詞,但是面對現實,還是掙脫不了。而當他們回到農村卻顯得又比家里農村人高上一個檔次,這僅僅是從他們表現中看出來。其實他們回家“光彩”的背后,只有他們自己懂,在外面發生了什么。我想他們需要做的是保持著農村人的本質,擁有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去嘗試著融入都市的繁華。
第三 重視教育。一般來說農村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夠的。因為他們生活的不如意,就會讓孩子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他們所知道的唯一讓孩子更好的方法了。我們承認上好學中有那么一些人還是很平凡,但是這個比較最多有10%。但是一旦你不接受教育要想成功的進入都市,這個比例也就是10%。我想這種對比也不可而喻。 雖然農村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夠了,但是方法卻有待商榷。因為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陣地是家庭,這是很多專家學者都承認的。我對此也深有體會。希望農村家長更多注重家庭教育。還有就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不然,在之后的更高的學府競爭中依然是劣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祝繞zhu)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