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全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探索與成效
江蘇省張家港市一貫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通過狠抓源頭治理、落實主體責任、創新監管模式、強化人員和經費保障,不斷夯實監管基礎。特別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以來,全市緊緊圍繞創建目標,認真對照、嚴格標準、查漏補缺,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強化綜合保障,明確監管職責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十二五”期間,全市財政共安排農產品質量建設專項經費2億多元,用于優質蔬菜基地、農藥配送、檢測體系等項目建設。2015年,市財政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預算經費350萬元、農產品質量建設獎補資金近2000萬元。二是加強績效考核。擬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十三五”規劃,制定并實施年度工作計劃。市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績效考核范圍,鎮(區)考核指標為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超過98%,分值占農業先進鎮千分考核的7%;農委、市場監管、供銷等部門個性化考核指標分值占5%以上。三是優化監管隊伍。各鎮(區)設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站,每個涉農村(社區)均明確一名協管員,切實健全市、鎮、村三級監管隊伍。落實全員培訓機制,制定監(協)管員管理辦法,實行績效考核與崗位考核。
深化網格監管,落實主體責任
一是明晰基礎網格。將每個鎮(區)劃分為若干單元網格,所有監管員做到“三定”,即“定網格、定對象、定任務”;劃定并公布監管對象規模控制線,對2714家監管對象,建立了明細檔案,并確保每年更新。二是抓實檢查指導。每年對種養殖企業檢查不少于12次、規模農戶不少于6次、收儲運企業和農資經營戶不少于4次。全市監管人員每年檢查1萬家次左右,檢查記錄全部上傳監管平臺。三是嚴打違法行為。嚴格按照省市年度專項整治行動要求,持續開展專項整治活動,被農業部評為“農業執法規范化示范縣”。2015年,開展執法監督抽檢82批次。近三年來,全市立案查處農產品質量、假劣農資案件42起。
探索模式創新,提升監管實效
一是推行“五關”管理法。在部分農產品生產企業推行HACCP簡化應用,設置信息公示欄,全市建立了80個示范點。基層監管員通過“五關”管理法的培訓和操作,順利完成從農技員到監管員的角色轉換。二是實行追溯全程化。在生產環節,全面加強農產品帶包裝、帶標識、帶證明“三帶”銷售工作,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追溯覆蓋率達100%。在流通批發環節,全面推廣糧油、蔬菜、水果、家禽、水產五大交易區進場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積極擴大信息化追溯試點范圍,在生產環節建成了21家追溯單位,在流通環節建成了136家追溯單位。
三是探索入市必檢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在全市設立27個市場檢測服務網點,將入市地產農產品100%納入檢測范圍。農業、市場監管部門共享監管對象基本信息、市場檢測信息,使地產農產品由“規模必檢”轉向“入市必檢”。
突出源頭控制,夯實安全基礎
一是發展生態農業。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市規模經營土地面積占比92.5%,25萬畝優質連片稻麥基地成功創建為全國綠色稻麥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累計建成高標準蔬菜基地1.1萬畝,擁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只,各級各類園藝標準場10家、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9家、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21家,“三品”面積占比93.3%。二是推進環境治理。制定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在重點生產基地以及主干道、城鎮和工礦企業周邊設立耕地環境監測點位18個。將所有規模基地產地環境納入村莊保潔日常管理范圍。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全面治理畜禽養殖污染。三是嚴格投入品管理。農資經營店全部落實索證索票和經營臺賬制度。2010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農藥集中配送工作,市財政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農藥集中配送補貼,構建農資統一配送網絡體系。目前,糧食、蔬果、獸(漁)藥集中配送市場占比分別達95%、85%和50%以上。
優化服務供給,凝聚共治合力
一是完善檢測服務。投入1500萬元異地重建市級農產品檢測中心,9個鎮(區)均建成標準化快速檢測室,全市產地檢測室達61家。所有檢測費用由市財政補助。各涉農鄉鎮統籌安排全年定性檢測農產品樣品不少于7200個。二是抓實宣傳引導。設立舉報獎勵專項基金,積極開展“綠動港城”優質農產品進社區、農產品基地開放日、集貿市場巡展、媒體農產品質量大家談等活動,營造社會關注、人人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濃厚社會氛圍。三是建設信用體系。以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為基礎,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對農業基地質量管理進行等級評價,評價結果予以公示,持續動態更新。目前,全市54%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合作社納入等級評價。
作者系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1月0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